公元7世纪初,佛教艺术向西藏大规模传入,并对西藏雕塑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又持久的重要影响。佛教寺院的不断涌现,为佛像及相关题材内容的雕塑创作提出了巨大的需求,因此在西藏本土传统雕塑艺术基础上不断吸收佛教艺术精华而形成的崭新艺术形式——藏传佛教雕塑艺术一跃成为西藏雕塑艺术的主体。
高42厘米,红铜鎏金,全身镶嵌宝石的四臂观音。
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发展
动物铜雕是佛教传入西藏前和传入之初西藏金铜雕塑的主要题材,疑与佛教传入前古老的苯教图腾崇拜和高原游牧文化有关。动物和八吉祥的刻画自然写实、风格古朴。它的重要性在于体现了佛教传入西藏后,古老文化信仰和佛教文化的融合。史前这种写实、朴素的动物铜雕传统在随后的吐蕃时期依然十分流行,其中不乏造型优美、技艺精湛的铜雕塑杰作。这些实物和文献记载充分证明,在佛教传入西藏之前,西藏就已经存在比较成熟的金铜雕塑制作工艺了。
藏传佛教雕塑艺术的形成、发展和繁荣大致经历了4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1、吐蕃时期各种艺术流派并存阶段(公元7世纪初至8世纪中后叶)。这个时期,由于自松赞干布以来实行的文化开放政策,印度、中原内地、尼泊尔及于阗等周边邻近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都涌入吐蕃社会。印度佛教和汉传佛教在吐蕃同吐蕃传统的苯教文化进行不断地接触和碰撞,各种文化及其背后的政治实体都在试图争夺其文化意识形态一统吐蕃的地位,形成了这一阶段佛教和苯教文化艺术共生并存、各放异彩的局面。著名的桑耶寺就是这一阶段的典型代表,在其艺术作品中,吐蕃传统特色和域外地区风格兼备。
清乾隆时期的千手观音,之前流落在美国纽约
2、藏传佛教雕塑艺术逐步形成阶段(8世纪中后叶至13世纪)。这段时期,从托林寺、古格遗址等地遗存的雕塑艺术品来看,波罗艺术风格和克什米尔艺术风格比较明显,追求崇高、静穆的美学意境。
3、藏传佛教雕塑全面成熟阶段(13世纪至15世纪末)。这一阶段,西藏正处于藏族封建经济和文化上升时期,各封建主倾心于扶持教派,广修寺院。著名的昌都寺(1347年建)、甘丹寺(1409年建)、哲蚌寺(1416年建)、色拉寺(1418年建)和江孜白居寺(1418—1436年建)及日喀则扎什伦布寺(1447年建)等寺院都修建于此时。藏族艺术家们对印度、祖国内地和尼泊尔佛教雕塑的风格经过长期的探索,已经把它们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雕塑艺术,创作了一大批精美的作品,风格古朴、粗犷、深邃、丰满。
4、藏传佛教雕塑的逐渐繁荣和华丽阶段(16世纪以后)。这一阶段的佛像装饰艺术大大超过以前,其富丽豪华程度,精雕细琢工艺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程度,但从整个艺术性而言,缺少13至15世纪那样丰富细腻的情感传达和个性刻画,已经不能和鼎盛时期相比。
西藏金铜雕塑艺术的特点
铜雕,藏语称“利玛”,意为“各类响铜制品”。西藏最多的铜雕是佛像。铜佛像雕塑工艺有铸造与打制两种,但大部分是金属浇铸的圆雕佛像,使用材料多为各种铜合金,一般分为红铜、黄铜、青铜。
金属雕塑大多用“失蜡法”技艺浇铸而成,有的作品为整体浇铸,有的为分体浇铸。贵重的佛像雕塑大多采用鎏金技术,这种技术是用水银将金化成泥金,随后将泥金刷在铜佛像上,经过加热以后水银会挥发,金子就会留在佛像上,布达拉宫中大部分的金铜雕塑就采用了这种技术。
由于9世纪中叶的灭法活动和各种自然灾害以及战争的影响,吐蕃时期的金属雕塑作品大多未能保存下来。现存金属雕塑作品主要为后弘期初期以来的作品。在这些现存的金属雕塑作品中,有一些作品相继流落海外,保存在西方的各大博物馆和私人手中,还有一些作品仍保存在西藏的各个寺院中。大昭寺、萨迦寺、夏鲁寺、布达拉宫、罗布林卡等地方保存较多。在这些现存的早期金属雕塑中,部分雕塑为域外佛教雕塑作品,这些作品随佛教的传入而被携入西藏,后来成为早期西藏雕塑家进行藏传佛教雕塑创作参考的范作,另外一部分作品则是早期的西藏艺术家参照这些域外范作创作的作品。
西藏最早的金属塑像由吐蕃时期的法王出资雕铸,又称法王佛像,分为上、中、下法王佛像三种。1、上法王佛像,系7世纪松赞干布出资雕铸,多用红铜,常镀以黄金。造型特点为脚踏单、双排莲瓣,面相饱满,眼睛细长,鼻梁坚挺,嘴部棱角分明,下颌丰厚,一般身着半月形披风,足登藏靴,呈西藏俗人形象,服饰上雕饰衣褶较少,手部线条流畅柔和。2、中法王佛像,系8世纪后半叶赤松德赞时期制作,主要使用紫铜等材料,颜色略深。造型特点为面相较圆,工艺水准不如上法王佛像。3、下法王佛像,系9世纪赤德祖赞执政时期制作,主要使用白铜合金,也使用红铜、紫铜与白铜的合金以加深造像的颜色,少有镀金。造型丰满,体态自然,细部用银或紫铜镶嵌。法王铜像多由印度工艺师制作,风格较接近印度9世纪佛像样式。
(责编:范凡)
铜装饰、铜雕塑、品牌铜门加盟代理联系方式>>>
关键词:铜雕塑
铜门及相关关键词在百度上的排名效果>>>
全国品牌艺术铜门 铜雕塑 铜装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