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富陶国际陶艺博物馆”在大唐芙蓉园唐市正式开馆,并举行“道艺术空间”美国陶艺展。昨日,有“锻铜雕塑第一人”之称的黄世芳在西安亮宝楼举行铜雕艺术展,对观众来说,二者都是颇具造型的艺术品,但两种艺术的“困境”却截然相反:陶艺向往从工艺品的“框架”中转型,铜雕却希望走进平常百姓家。
记者采访了两位在陶艺和铜雕艺术中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听他们讲述两种艺术的现状与发展。
许以祺,美籍华人,国际陶艺学会亚洲理事,《陶艺家通讯》的主编,国内最早拥有私人柴窑的专家。
黄世芳,清华大学教授,著名画家杜大凯曾将她定位为“锻铜雕塑第一人”。她1994年在北京举办其艺术史上第一个锻铜雕塑个展。她的铜雕作品,进入人民大会堂香港厅、澳门厅、海南厅等,还进入中南海紫光阁。
陶艺作者地位低,价格上不去铜雕创作环境差,被火灼烟熏
华商报:如今从事陶艺(铜雕)的人多吗?为什么?
许以祺:不多,做得好一点的全国也就几十个人。陶艺的价格一直不高,大师级的一件作品,也就是上万美金,极少的几件珍品能到几十万美金,跟油画一张上百万的身价没有办法比。最大的问题还不是这个,而是陶艺制作者的地位。同样都是做陶艺作品,可陶艺艺术家的陶艺作品,价格就不高,但如果换成是由一位雕塑家做陶艺作品,价格马上走高。
黄世芳:目前做铜雕的,据我所知除了我还有一位我清华的同学。说实话,这个行业很多人可能都接受不了,创作环境脏乱,我们就跟打铁匠一样,对着块铜板,敲敲打打,然后烧制,烧完了再敲。被火灼,被烟熏。我做过一个铜雕,是我的自画像,上面展现了很多黑斑。
陶艺重传承缺思想铜雕价位高难普及
华商报:目前最难以解决的,也最希望改变的困境是什么?
许以祺:陶艺在传统上,一直注重其工艺性,说一件陶艺好不好,会说它是不是很精细,质地怎样,手工如何,造型更多的是传承下来的,没有体现创作者的思想,事实上,我们最希望陶艺能够作为艺术品存在,展现创作者个人思想,这也是中国未来现代陶艺发展之路。
美国陶艺展是富陶国际陶艺博物馆的开馆展览,展品融会着创作者的思想,也许因为陶艺受传统束缚,还不大能接受这种现代观念。此外,我们计划五年内在西安、北京、纽约等地再开几个这样的场馆,以解决陶艺仅创作而未能进入经营范围的问题。
黄世芳:锻铜雕塑价位不菲,一块原材料铜板就要好几百元,加上繁杂的工序,以及较长的制作时间,让这种艺术品很难和普通人挂钩。事实上,我极少卖作品给个人,大部分是接受订制。因为普通的一幅作品最快也要半个月,大型的作品就更费劲,经常要趴在地上制作,面积大、时间长,所以从事这个行业20多年攒下的也就是这次画展上的东西。很希望有人能看到这个行业的潜力,让这个行业产业化,让更多人了解锻铜雕塑,接触锻铜雕塑,能够普及这类艺术品。
华商报:您觉得陶艺(铜雕)的升值空间如何,普通老百姓是否应该收藏?
许以祺:陶艺当然有最大的升值空间,现在只要是画家,他们的作品都比陶艺贵,你让老百姓收藏油画肯定收藏不起,陶艺的单价不贵,很适合老百姓收藏。
黄世芳:我觉得升值空间应该很大,它的材料不容易损坏,是永久的,所以年代越久越珍贵,青铜器为什么保留到现代就是这个原因。至于收藏,做这个行业和这个专业的人现在很少,东西不是很多,等这一代人过去了,学的人可能更少,所以很多人也愿意把铜雕作为装饰作品来收藏。
本报记者 刘慧
铜装饰、铜雕塑、品牌铜门加盟代理联系方式>>>
关键词:铜雕塑
铜门及相关关键词在百度上的排名效果>>>
全国品牌艺术铜门 铜雕塑 铜装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