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建筑史
第三章 爱琴文化的建筑
1、克里特文化与迈锡尼文化:
相同点:①都以正室为核心的宫殿建筑群布置②工字形平面的大门③上粗下细的石柱
不同点:迈锡尼——粗犷雄健,有较强的防御性
克里特——纤秀华丽,毫不设防
实例:克里特文化——克诺索斯宫殿(“众城之城”)
迈锡尼文化——泰仑卫城,狮子门
第四章古代希腊的建筑

2、柱式(Ordo):是建筑的各个构成部分——檐部、柱子、基座之间,以及各个构件本身的处理形成定型做法,这种特定的柱梁结构的艺术形式叫做柱式。
3、多立克柱式(Doric)———————————————爱奥尼柱式(Ionic)三
柱子比例粗壮(柱高是柱径的4~6倍); 柱子比例修长(柱高为柱径的9~10倍);
开间较小(高约为柱高的1/3); 开间较宽(2个柱底径);
檐部有三拢板; 檐部连续;
柱头是简单而刚挺的倒立圆锥台; 柱头有轻巧柔和的涡卷;
柱身有20个尖齿凹槽; 柱身有24个平齿凹槽;
无柱础; 有柱础;
柱身收分、卷杀明显; 柱身收分、卷杀不明显;
极少有线脚,偶有之也是方线脚; 多种复杂的曲面线脚,线脚上串着雕饰;
台基是三层朴素台阶,中央高四角低,略有隆起;台基侧面壁立,上下都有线脚,无隆起;
高浮雕,甚至圆雕,强调体积;
薄浮雕,强调线条;
沉重、粗苯,反映寡头贵族的艺术趣味; 秀美华丽,比较轻快,开间宽阔;
具有男性气质特点,棱角分明,线条刚毅; 具有女性气质特点;
(除以上两种柱式外,还有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它的柱头宛如一棵旺盛的忍冬草,其余部分与爱奥尼式相同。)
4、雅典卫城:
雅典卫城的群体建筑的布局特色:(1)利用地形高低错落,没有轴线。(2)照顾各个观赏角度。(3)按祭祀路线组织空间:室内空间不发达,室外空间丰富。(4)建筑雕刻交替成为构图中心。(5)两种柱式混用。(6)主次分明,对比和谐。(7体现了建筑设计的时空观。
1)卫城布局特点:①群体布局体现对立统一的构图原则,根据祭祀庆典活动的路线,不对称,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建筑安排顺应地势,主次分明,以雅典娜像作为构图中心,延边布置建筑,照顾了山上山下观赏;②突破了小城邦国家和地域局限,综合了多立克和爱奥尼艺术。
2)卫城山门特点:①既能围绕入口、大门的需要进行设计,又能表现大门的艺术特色②两种柱式协调应用:山门是多立克式的,前后各6根,中央开间较大,门的西半,内部沿中央道路两侧,有3对爱奥尼柱子,这在多立克式建筑物里用爱奥尼柱子,是雅典卫城的首创。
3)胜利神庙特点:①由于山门两侧不对称,由胜利神庙取得平衡②与山门略呈偏斜的相互位置,削弱自己独立性而加强对山门的依附性。③爱奥尼柱式
4)帕提农神庙——卫城的主体建筑物,为长方形列柱围廊式
特点(如何突出它作为建筑群主体建筑的地位): ①位置:把它放在卫城最高处,距山门
80m左右,一进山门,有很好的观赏距离②体量:它是希腊本土最大的多立克式庙宇③型制:它是卫城上唯一的围廊式庙宇,型制最隆重④装饰效果:它是卫城上最华丽的建筑物,全用白大理石砌成,铜门镀金,山墙尖上的装饰是金的,陇板间、山花和圣堂墙垣的外檐上满是雕刻⑤内部处理:内部分为两半,朝东的一半是圣堂,圣堂内部南、北、西三面都是列柱,是多立克式,为了使它们细些,尺度小些,以反衬神像高大和内部宽阔,这些列柱做成上下两层,重叠起来,如用通高的柱子,柱径很粗,内部将拥挤不堪,且尺度过大,神像也受压制,朝西的一半是存放国家财物和档案的方厅,里面有4根柱子用爱奥尼式的。
5)山门和帕提农内部空间的柱式处理:
山门与帕提农西侧的方厅的处理办法:内部使用细长、柔和雅致的爱奥尼式
帕提农东侧的圣堂的处理办法:将柱做成上下两层,重叠起来(但不属于叠柱式,因为帕提农神庙东侧的圣堂的处理上下皆是多立克式的,而叠柱式的定义是下层用粗壮质朴的多立克柱式,上层用纤细华丽的爱奥尼柱式)
6)伊瑞克提翁庙——古典盛期爱奥尼柱式的代表
伊瑞克提翁庙与帕提农神庙对比:
①爱奥尼柱是与帕提农的独立克柱式在风格上的对比②不对称、复合的形体同帕提农的对称的、单纯的长方形对比③活泼轻巧对比帕提农的凝重端庄④装饰岁繁富但色彩淡雅,与帕提农的金碧辉煌形成对比⑤朝南的白大理石墙与朝北的帕提农的柱廊形成对比
7)主要建筑特点和成就:
特点:
①以希腊半岛上盛产的大理石为建筑材料,高度发展了石梁柱结构②建筑类型:除神庙外还创造了各种公共建筑类型③建筑群体布局善于利用地形,布局形式自由④建筑单体平面简单,风格成熟,里面大量采用视差校正法⑤建筑装饰精美,雕刻艺术与建筑艺术融为一体⑥成熟的古希腊柱式
成就:①圣地建筑群和庙宇型制的演进②木建筑向石建筑的过渡③柱式的诞生
维特鲁威Vitruvius《建筑十书》(公元前1C,罗马人)
成就:① 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② 系统总结了希腊和早期罗马建筑的实践经验③
全面的建立了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以及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原理④
按照古希腊的系统,把理性原则和直观感受结合起来,把理想化的美和现实生活中的美结合起来,论述了一些基本的建筑艺术原理
局限性:① 为迎合奥古斯都皇帝的复合政策,有意忽视共和末期以来券拱技术和天然火山灰混凝土的重大成就,贬低它们的质量②
对柱式和一般的比例规则,作了过于苛求的量的规定③ 文字有点晦涩,有些地方语焉不详,以致后来有人钻空子随意加以解释
第五章 古罗马的建筑
古罗马万神庙(Pantheon) 特点: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
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
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
形制:平面为圆形,穹顶直径43.3m,顶端高度43.3m,穹顶中央开一个直径8.9m的圆洞,穹顶的做法:先用砖沿球面砌几个大发券,然后分段浇筑混凝土,这样可防止混凝土在凝结前下滑,并避免混凝土收缩时出现裂缝,为减轻穹顶重量,越往上越薄,并在穹顶内面做五圈深的凹格,每圈28个,混凝土用浮石作骨料。
第三层包住穹顶的下部,故穹顶没有完整的表现出来,这是为了:①减少穹顶侧推力的影响②把墙加高,体形较匀称③当时还无处理饱满的穹顶的艺术经验,也无此审美习惯
内部的艺术处理:因为用连续的承重墙,所以内部空间是单一的,有限的,但它十分完整,几何形状淡出明确而和谐,像宇宙那样开朗、阔大而庄严。穹顶上的凹格划分了半球面,使它的尺度和墙面统一。凹格越往上越小,在穹顶中央大空洞射进来的光线作用下,鲜明的呈现出饱满的半球形状。凹格和墙面的划分形成水平的环,很安定。四周的构图连续,不分前后主次,加强了空间的整体感,浑成统一。
第七章西欧中世纪建筑
3)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
结构特点:①使用骨架券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十字拱成了框架式的,其余填充维护部分减薄,材料省了,拱顶大为减轻,侧推力小多了。②使中厅可以开很大的侧高窗,而且侧廊外墙也因卸去了荷载而窗子大开,因而结构进一步减轻,材料进一步节省。③全部使用两圆心的尖券和尖拱(尖十字券),尖券和尖拱的侧推力较小,有利于减轻结构,而且不同跨度的两圆心券和拱可以一样高。
形制:拉丁十字式
内部特点:①中厅空间比例尺度处理上突出高耸和深远感,引发向前(神坛)、向上(圣堂)的动势。②划分突出了垂直趋势,墙墩雕成束柱形态,更加强了垂直感。③由于结构轻巧开窗巨大,产生明朗与灿烂效果。
外部特点:①西里面典型构图:水平、垂直三段划分。山墙被两个钟塔和中厅垂直划分为三部分,山墙上的栏杆、门洞上的雕像带把三部分联为整体;三座多层线脚的“透视门”之上的中央是巨大“玫瑰窗”外部的扶壁、塔、墙面都是垂直向上的垂直划分。②全部局部和细节顶部为尖顶,整个外形充满着向天空的升腾感。③装饰雕刻满布,轻灵空透。④西欧各国教堂都带有各自的地区特色⑤因施工期长,一座教堂往往形成风格并不统一。
装饰特点:内部近似框架式结构,几乎没有墙面可作壁画和雕塑。祭坛是装饰重点。两柱间的大窗做成彩色玻璃窗,极富装饰效果,经阳光投射使室内五彩缤纷,一片天堂幻境。外部力求削弱重量感,一切局部和细节都减小断面,凹凸大,用山花、龛、小尖塔等装饰外窗。
实例:巴黎北区王室的圣德尼教堂——哥特式建筑的第一个作品
巴黎圣母院——成熟的代表
韩斯主教堂,亚眠主教堂——繁荣时期作品
飞扶壁:(飞券)是哥特建筑所特有的,它是一种飞券,在中厅两侧凌空越过侧廊上方,在中厅每间十字拱四角的起脚抵住它的侧推力,它实际起撑子作用,解决水平分力问题。
4)晚期的哥特式建筑:
英国——垂直式哥特教堂
法国——“辉煌式”哥特教堂:垂直线条被各种装饰物缓和了。
实例:旺多姆的三位一体教堂
5)威尼斯总督府——哥特式(意大利中世纪建筑)
平面:为四合院式的,南面临海,西面朝广场,东面是一条狭窄的河。主要房间在南边,一字排开。
立面:总督府的主要特色是南立面和西立面的构图,分为3层,外加了一个只开了一排小圆窗的顶层。第一层是券廊,最上层的高度占整个高度的1/2。除相距较远的几个窗子外,全是实墙。第二层券廊担当了上下两层间的过渡任务。它比底层多1倍柱子,比较封闭,而它上面的一列圆形小窗的透空度又更小一些,是券廊和实墙之间很好的联系者。所有的券都是尖的或是火焰式的,南立面第三层东端的两个窗子的位置略低了一点。
第八章 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Renaissance Architecture)
文艺复兴早期:——佛罗伦萨为中心
1) 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史的开始的,是佛罗伦萨主教堂的穹顶——伯鲁乃列斯基
第一个完全的集中式穹顶
穹顶的结构:①为了突出穹顶,砌了12m高的一段鼓座(它是西欧第一个遭灾鼓座上的大型穹顶)②减少穹顶的侧推力,减小它的重量,方法是:ⅰ穹顶轮廓采用矢形的,大致是双圆心的ⅱ用骨架券结构,穹顶分为里外两层,中间是空的③穹顶夹层内作两圈走廊,阶梯通达采光厅
意义:①它是在建筑中突破教会的精神专制的标志②文艺复兴时期独创精神的标志,借鉴拜占庭小型教堂的手法,使用了鼓座,把穹顶完全表现出来,成了整个城市轮廓的中心③无论在结构还是施工,穹顶的首创性的幅度是很大的,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技术的普遍进步
2)育婴院——伯鲁乃列斯基
3)巴齐礼拜堂——伯鲁乃列斯基
内部和外部都由柱式控制,力求轻快和雅洁、简练、清晰
形制:借鉴拜占庭式,正中一个帆拱式穹顶,左右各一段筒形拱,共同覆盖长方形大厅,前后又各有一小穹顶。
重视建筑设计与环境的结合:性质和风格具有市民文化的新特色,明确轻快、和易亲切,虽重新采用柱式但不很严谨,构图活泼
4)文艺复兴早期建筑的特点
①尺度平和②比例和谐③构图清晰④装饰简洁朴实⑤同环境和谐
文艺复兴中期:——以罗马为中心
5)坦比哀多(Tempietto):盛期文艺复兴建筑的纪念性风格的典型代表——伯拉孟特(Dorato Bramante)
平面:集中式的圆形建筑物,周围一圈多立克的柱廊,16根柱子
立面:集中式的形体,饱满的穹顶,圆柱形的神堂和鼓座,外加一圈柱廊使它的体积感很强。建筑虽小,但有层次,有几种几何体的变化,有虚实的映衬,构图丰富。这座建筑的形式,特别以高踞于鼓座之上的穹顶统帅整体的集中式形制在欧洲是前所未有的大幅度创新。
文艺复兴晚期:——以维晋寨为中心(Vicenza)
6)维晋寨的巴西利卡——帕拉迪奥(Palladio)
“帕拉迪奥母题”(Palladian
motive):维晋寨的巴西利卡原有开间比例不适合古典的券柱式的传统构图。帕拉迪奥大胆创新,在每间中央按适当比例发一个券,而把券脚落在两棵独立的小柱子上。小柱子距大柱子1m多,上面架额枋。于是,每个开间里有了个小开间,两个方的夹着一个发券的,而以发券的为主,为在视觉上使负荷同被符合者平衡,在小额枋之上,券的两侧各开一圆洞。
意义:①实虚均衡,彼此穿插,各自形象完整,而以虚部为主②方和圆对比丰富,整体上以方开间为主,开间里以圆券为主,有层次,有变化③小柱子与大柱子形成尺度对比,因小柱子在进深方向成双,所以同大柱子为主。
8)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欧洲最漂亮的客厅
圣马可广场设计特点:(1)风格多样统一,体现传统美学观念
多样性:广场内有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自发形成,不断改建(圣马可教堂为拜占庭,总督府为哥特式,钟楼为哥特式,图书馆、新旧市政大厦为文艺复兴建筑)
统一性:Ⅰ用完整的空间加以统一
Ⅱ各立面之间以统一的发券联系起来;以横向的水平划分为建筑划分;有相近的天际线;都以长的水平方向展开
Ⅲ纵向:钟塔纵向控制构图点(形成横纵空间对比)
(2)空间意境:空间变化十分丰富:Ⅰ空间对比:由小巷、窄水道进入广场,水道与广场的开阔对比
Ⅱ采用梯形广场:透视感强烈,加强纵深感 Ⅲ空间完整:两根柱办公室空间一虚界定
Ⅳ借景:借对面400m处的修道院及其塔之景。
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的中心广场,由大广场和小广场组成,大广场东西向,位置偏北,小广场南北向,连接大广场和大运河口。大广场的东端是11世纪造的拜占庭式的圣马可教堂,北侧是旧市政大厦(彼得•龙巴都设计),它决定了大广场的长度,大广场南侧是新市政大厦,西端是一个两层的建筑,把新、旧市政大厦连接起来,大广场是梯形的,同大广场相垂直是总督府和圣马可图书馆之间的小广场,也为梯形。总督府紧挨圣马可主教堂,图书馆连接新市政大厦。小广场的中线大致重合圣马可教堂的正立面,小广场与大广场相交的地方,图书馆与新市政厅之间的拐角上,斜对着主教堂,有一座方形的红砖砌筑的高塔,它是广场的垂直轴线,外部的标志。
特点:将不同时代的建筑统一于一个广场上,基本形成于文艺复兴
9)建筑理论:《论建筑》——阿尔伯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理论著作
《建筑四书》——帕拉迪奥《五种柱式规范》——维尼奥拉
第九章巴洛克建筑(16~ 17c)(Baroque)
1)巴洛克建筑的主要特征:
①炫耀财富②追求新奇③趋向自然④城市和建筑常有一种庄严隆重,刚劲有力,然而又充满欢乐的兴致勃勃地气氛
2)巴洛克教堂的形制
①节奏不规则的跳跃,如爱用双柱②突出垂直划分,用的是叠柱式,却把基座,檐部甚至山花都做成断折式的,加强上下的联系,而破坏柱式的固有水平联系③追求强烈的体积和光影变化④有意制造反常出奇的新形式⑤制造建筑的动态、不稳定、空间流动
3)巴洛克式教堂喜欢使用壁画和雕刻:
壁画的特点:
①喜欢玩弄透视法,制造空间幻觉②色彩鲜艳明亮,好用大面积的红、金、蓝色,对比强烈③构图动态剧烈④绘画经常突破建筑的面和体的界限
雕刻的特点:
①渗透到建筑中去②有些雕刻的安置同建筑没有确定的构图联系③雕刻的动态很大④雕刻常常是自然主义的⑤雕刻渗透到绘画中去
实例:圣彼得大教堂广场(伯尼尼) 罗马耶稣会教堂(维尼奥拉) 罗马四喷泉圣卡罗教堂(波洛米尼) 圣安德烈教堂(伯尼尼)
4)连列厅:文艺复兴晚期使室内外空间流转贯通的手法,即腹地的主要大厅排成一列,门开在一条直线上,造成多层次的,深远的透视效果。实例:罗马巴波利尼府邸
第十章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17c~18c)(Classical Architecture)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名词解释:
哲学—以理性哲学为基础
任务—以颂扬绝对君权体制为目地
形式—以借鉴古罗马和文艺复兴为方法
特点—巨柱式立面、水平三段划分、左右五段 处理、两端及中部凸出、中部上端加山
花成为构图中心、内部是豪华的巴洛克 装饰风格
风格—宏伟庄严、形体合谐、结构清晰、色彩疑重
2)巴黎 卢浮宫(The Louvre)设计师[法]:勒伏,勒勃亨,彼洛
①卢浮宫东立面——典型的古典主义建筑作品,完整的体现了古典主义的各项原则,标志着法国古典建筑的成熟,被称为路易十四古典主义
横三段:上下照一个完整的柱式分为三部分,底层是基座,高9.9m,中段时两层高的巨柱式柱子,高13.3m,再上面是檐部和女儿墙主体由双柱形成空柱廊,简洁而层次丰富纵五段:
中央和两端各有凸出部分,将立面分为5段,两端凸出分为壁柱,而中央部分用倚柱,有山花,因而主轴线很明确②意义:反映君主中心的封建等级制社会秩序,同时也是构图上对立统一法则的成功体现③影响:刑事总体单纯简洁,意大利式平屋顶取代了法国传统陡坡屋顶,突出简单几何形体,此后的建筑发展中长时期成为惯例。
3)法国绝对军犬最重要的纪念碑是巴黎西南的凡尔赛宫(Versailles)将古典主义原则灌注到园林艺术中去,(第一个把古典主义原则与园林艺术结合的事巴黎郊外的孚—勒—维贡府邸),它是欧洲最宏大最辉煌的宫殿,代表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最权威的国王,最先进的文化
6)洛可可风格(18c20年代产生于法国)
①在建筑中的表现:注重功能,讲求舒适;喜欢圆角空间;外观简洁朴素②在室内装饰中的表现:拆除建筑主题;装饰表现平面化;喜欢自然形态的装饰题材;喜欢娇艳的颜色和闪烁的光泽;排斥直线,喜欢复杂多变的曲线③装饰特点:反映贵族无聊生活,较弱敏感心情,排斥古典主义的严肃理性、巴罗克的喧嚣放肆,要求柔美、温柔、细碎、纤巧④洛可可风格的广场特点:手法丰富,不再封闭、简单
第一章 18c下半叶~19c下半叶欧洲与美国的建筑
1)建筑创作中的复古思潮是指从18c60年代到19c末流行于欧美的古典复兴、浪漫主义和折衷主义。
(1)古典复兴(Classical
Revival)—一由于对民主共和的向往,唤起人们对古希腊、古罗马的礼赞,而向罗马共和国借用英雄的衣裳。主要是公共建筑和纪念性建筑。
(2)浪漫主义(Romanticism)——最早出现于18c下半叶的英国
(3)折衷主义(Eclecticism):越过古典复兴与浪漫主义在建筑样式上的局限任意选择与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把它们组合成各种式样,亦称“集仿主义”。
国家 |
时期 |
代表建筑 |
法国 |
19c中叶 |
巴黎歌剧院 |
巴洛克+洛可可 |
巴黎的圣心教堂 |
拜占庭+罗马风 |
美国 |
19c末与20c处 |
美国在芝加哥举行的哥伦比亚博览会上,采用欧洲折衷主义形式,并特别热衷于古典柱式的表现 |
8)德意志制造联盟(Deutscher Werkbund)——由企业家、艺术家、技术人员组成的全国性组织,目的在于提高工业制品质量达到国际水平,与英国抗衡)
起源时间:20c初(1907年) 起源地点:德国 代表人物:贝伦斯
主要观点:建筑应当是真实的,现代结构应当在建筑中表现出来,以产生前所未有的新形式
代表作品:德国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贝伦斯
法古斯工厂——格罗皮乌斯和梅耶
德意志制造联盟科隆展览会办公楼——格罗皮乌斯
现代主义建筑学派四位大师
1、格罗皮乌斯[德]与“包豪斯”学派
(1)代表作:法古斯工厂(格罗皮乌斯和A•迈尔)
特点:①非对称的构图②简洁整齐的墙面③设有挑檐的平屋顶④大面积的玻璃窗⑤取消柱子的建筑转角处理
(这些手法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性能一致,符合玻璃和金属的特征,也适合实用性建筑的功能需要,同时又产生了一种新的建筑形式美)
德意志制造联盟科隆展览会办公楼
包豪斯校舍
(2)主要观点:反对复古主义,主张用工业化方法解决住房问题,在建筑设计原则和方法方面把功能因素和经济因素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并创造了一些很有表现力的新手法和新语汇(突破旧传统创造新建筑)
(3)包豪斯学派建筑特点:注重满足实用要求;发挥新材料和新结构的技术性能和美学性能;造型整齐简洁,构图灵活多样;便于机器生产和降低成本
(4)包豪斯校舍:
按功能性质,分为三个部分:
①教学用房(主要是工艺车间,4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②生活用房(6层,砖与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
③职业学校(4层,用过街楼与教学楼相连)
设计特点:①把建筑物的实用功能作为建筑设计的出发点②采用灵活的不规则的构图手法③按照现代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特点,运用建筑本身的要素取得建筑艺术效果
(5)创立TAC(协和建筑师事务所),倡导既要个人分工负责又要相互讨论协作的制度
2、勒•柯布西耶[法]
主要观点:(1)《走向新建筑》中心思想:激烈否定19c以来因循守旧的复古主义、折衷主义的建筑观点和建筑风格,激烈的主张表现新时代的新建筑
①主张建筑走工业化道路,把住房比作机器(“住房是居住的机器”),并要求建筑师向工程师理性学习
②把建筑看作是纯粹精神的创造,一再说明建筑师是艺术家,他并且把当时艺术界中正在兴起的立体主义流派的观点移植到建筑中来,他既是理性主义者,又是浪漫主义者
(2)住宅中的“建筑新五点”
①底层的独立支柱(房屋主要使用部分在二层以上,下面全部或部分架空,留出独立支柱) ②屋顶花园 ③自由的平面 ④横向长窗
⑤自由的立面
(3)机器美学:追求的并非机器般的功能和效率,而是机器般的造型(外部轮廓简单,内部空间复杂)
(4)模数理论(Modular):使建筑的整体和细部的尺寸与从人体尺度出发形成的比例关系相符合。
代表作品:1)早期:
(1)萨伏伊别墅——钢筋混凝土结构,板柱承重体系
体现了:①建筑新五点②柯布的美学观念:把别墅当作一立体雕塑,各体形都采用简单的几何形体,为了增添变化,采用了些曲线形墙体。房屋总的体形简单,但内部空间按复杂——机器美学
(2)巴黎瑞士学生宿舍(底层——钢筋混凝土结构,2层以上——钢结构和轻质材料的墙体)
特点:①创造了标准层不规则,单层裙房的空间在组织形式,为其后现代建筑师广泛采用;②发挥天然与人工两种材料不同质地和颜色的对比效果,使立面轮廓有变化,增加体形生动性
对比手法:①玻璃墙面和石墙面的对比 ②上部大块体同下面较小的柱墩的对比 ③多层建筑和相邻的低层建筑的对比
④方整规则的空间同带曲线的不规则空间的对比⑤不同质地和颜色的对比
(3)日内瓦国际联盟总部设计方案
2)晚期:二战后,建筑风格有明显变化,其特征表现在对自由的有机形式的探索和对材料的表现,尤其喜欢表现脱模后不佳装修的清水钢筋混凝土,这种风格后被称为“粗野主义”
(1)朗香教堂——雪铁龙承重体系
象征性手法:①卷曲的南墙东端挺拔上升,有如指向上天;②房屋沉重而封闭,暗示它是一个安全的庇护所;③东面长廊开敞,意味着对广大朝圣者的欢迎;④墙体的倾斜,窗户的大小不一,室内光源的神秘感与光线的暗淡,墙面的弯曲与棚顶的下坠等,都容易使人失去衡量大小、方向、水平与垂直的判断
(2)马赛公寓
特点:带有服务设施的居住大楼时组成现代城市的基本单位
粗野主义手法:拆除现浇混凝土模板后对表面不加处理,显露不修边幅的粗野效果,粗犷原始,朴实敦厚的雕塑效果
(3)印度昌迪加尔法院
特点:①为了降温,法院前面布置大片水池,建筑方位考虑夏季主导风向,使大部分房间有穿堂风
②考虑空间尺度与人的关系以步行15分钟距离为单位,使建筑物间的距离过大,无法形成亲切的环境,在热带阳光下增加广场枯燥寂寞之感。
3、密斯•范•德•罗[德]
风格特点:通过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的应用,发展了一种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端简洁的风格。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几乎露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制作精致的细部。
理论:(1)“少就是多”—— 一方面,简化结构体系,精简结构构建,产生没有或极少屏障,而可作任何用途的建筑空间
另一方面,净化建筑形式,精确施工,成为由钢和玻璃构成的直角组成的盒子
代表作品: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的纪念碑
巴塞罗那德国馆——流动空间(Flowing
Space,现代建筑以空间为主题,墙的位置灵活且偶然,纵横交错,室内各部分之间,室内与室外之间,相互穿插,没有明确界限,由此形成既分隔又连通的半封闭半开敞的空间,在空间的流动中体验功能平面)
特点:隔墙有玻璃和大理石的两种,位置灵活,形成半封闭半开敞的空间,室内、外相互穿插,形体处理简单,没有任何线脚,不同构件和不同材料之间不作过渡性处理,简单明确,干净利索,突出材料固有颜色、纹理和质感。
范思沃斯住宅
伊利诺工学院克朗楼 通用空间(Total Space,取消建筑内墙和柱,用一个大而无阻挡的空间来容纳多种不同活动)
特点:完全是一个玻璃盒子,中间有一个小的封闭空间,其他地方全部开敞,白色钢铁构架,巨大的玻璃幕墙,简单到无法附加的地步,是他“少就是多”的完美体现,也是他国际主义风格达到一个新高度的标志。
西格拉姆大厦——国际主义风格的顶峰(密斯&约翰逊)
①大楼前宽敞的广场②外部金属结构,黑色青铜垂直线条,显得格调高雅,与众不同③顶层是设备层,除此之外开间和窗的尺寸均相同,外形简单
图根哈特住宅 西柏林国家美术馆新馆 芝加哥滨湖公寓
4、赖特[美]
(1)草原住宅(Prairie House)
设计特点:建筑平坦草地上,周围是树林。平面呈十字形,增加室内外空间的联系。外墙做连续成排的门窗,打破旧式住宅的封闭性,建筑外观高低错落,坡屋顶悬挑很远,在墙上投下大片暗影。形成以横线为主的构图,舒展安定,既有美国民间建筑传统,又突破了封闭性,适合美国中、西部草原地带的气候和地广人稀的特点。
实例:威利茨住宅 罗伯茨住宅 罗比住宅
(2)拉金公司大楼:特点:外形摒弃传统样式,除极少装饰外,都是朴素清水砖墙;入口不设在立面中央,而是放到一侧凹进处,在当时是颇为新颖的做法。
(3)东京帝国饭店:特点:是一座层数不高的豪华饭店,用砖墙加大量白石雕饰,抗震性能极佳
(4)流水别墅:特点:最成功之处在于建筑与自然风景紧密结合,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悬挑能力使阳台远远悬出来,形成与大自然犬牙交错,相互渗透的格局。
(5)约翰逊公司总部:特点:用钢丝网水泥作蘑菇状圆柱,创造形象奇特,仿佛未来世界的建筑,吸引许多参观者
(6)西塔里埃森:特点:主张半工半读的学园和工作集体。
坐落在沙漠之中,炎热少雨。建筑不拘形式,充满野趣,与自然景色很匹配,仿佛从那块地上长出来的。
(7)古根海姆博物馆:特点:方案象童话中的建筑,但在高楼林立的闹市区,局促不自然,与街道无法协调。螺旋形上下盘旋的展廊别出心裁,但给美术作品欣赏造成麻烦:坡道与墙有偏斜,挂画也有矛盾,参观者完全在斜坡上走动、观画也不方便。
对赖特的评价:所涉及的建筑领域很窄,主要是有钱人的小住宅和别墅,以及带有特殊性的宗教和文化建筑。绝大多数在郊区,地皮宽阔,造价优裕,允许他表现他的构思和意图。但在建筑艺术范围内,确有它到的一面,他更早的冲决了盒子式的建筑。他的建筑空间灵活多样,既有内部空间的交融流通,又有幽静隐蔽的特色。他既运用新材料、新结构,又始终重视和发挥传统材料的优点,并善于把两者结合起来。同自然环境的紧密配合市他最大的特色,莱特的建筑使人感到亲切和有深度。
《建筑十书》:奥古斯都的御用建筑师维特鲁威总结了当时的建筑经验,公元前一世纪写下了一本书共十篇,主要内容有:建筑师的修养和教育,建筑构图的一般法则,柱式,城市规划原理,市政设施,庙宇、公共建筑和住宅的设计原理,建筑材料的性质、生产和使用,建筑构造做法,施工和操作,装修,水文和供应,施工和机械设备等。《建筑十书》是世界上遗留至今的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著作,并且最早提出了建筑三要素:使用、坚固、美观。
券柱式:古罗马时期为了解决柱式和拱券结构的矛盾,产生了被称为券柱式的组合。在墙上或墩子上贴装饰性的柱式,从柱础到檐口,一一具备。把券洞套在柱式的开间里。券脚和券面都用柱式的线脚装饰,取得细节的一致,以协调风格。柱子和檐部等等保持原有的比例,但开间放大。柱子凸出与墙面大约3/4个柱径。
巴西利卡:用作法庭、商业贸易的场所、或议会的大厅。平面是长方形,两端或一端有半圆形龛。主体大厅被分为两排柱子分成三个空间,或非四排柱子分成五个空间,中央比较宽的是中厅,侧廊窄。中厅比两侧高,入口通常在场边。这种建筑容量大,结构简单,后来成为基督教堂的基本形式。
1.
帆拱:沿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4个券之间砌筑以方形平面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又在4个券的顶点之上作水平切口,水平切口所余下的4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称为帆拱。这是拜占庭的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成就:1、摆脱承重墙,空间不封2、方形平面做圆形穹顶3、在穹顶统帅下,完成了集中式构图
2.拉丁十字:由于宗教形势日趋复杂,圣坛前面的人增多,就在圣坛前面增加一个空间。在原有巴西利卡的形式上横向穿插一相对小得多的巴西利卡形式。长轴东西向有较高的中厅和侧廊组成,中厅比侧廊高很多,可以利用高差两侧开高窗,两端为主入口,车端为圣坛,端轴为横厅,成为拉丁十字平面。
3.希腊十字:教堂的平面在巴西利卡的基础上,发展为十字形平面。即教堂的中央穹顶和它周边的筒形拱成等臂十字,得名希腊十字。代表作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
7.帕拉蒂奥母题:是一种券柱式。具体做法是在两柱子中间按适当比例发一个券,券脚落在两个独立的小
柱子上,上面架着额枋,小额枋之上开一个圆洞,每开间里有3个小间。
8.洛可可建筑风格:洛可可装饰主要表现在室内,追求柔媚细腻的情调,题材常为蚌壳、卷涡、水草及其
它植物等曲线形花纹,局部点缀以人物。
9.巴洛克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是在晚期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手法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
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折衷主义(Eclecticism):越过古典复兴与浪漫主义在建筑样式上的局限任意选择与模仿历史上的各种风格,把它们组合成各种式样,亦称“集仿主义”。
11.《论建筑》:1485年出版,作者阿尔伯蒂。是意大利最重要的理论著作,出版早,体系完备,成就相当高,因而影响很大。阿尔伯蒂的著作有意追随威特鲁威,模仿他的体例,也分10章,因此也被叫做《建筑十书》。书里有研究建筑材料、施工、结构、构造、经济、规划、水文等的章节,也专门研究过园林和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原理。他相当重视实际的经验。更有意义的事,阿尔伯蒂阐述了威特鲁威的人本主义思想,也阐述威特鲁威的几何和数位基础,对造型美的客观规律的探讨。
5.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
美国最早的建筑流派,是现代建筑在美国的奠基者。芝加哥学派突出功能在建筑设计中的主要地位,明确提出形式从功能的观点,力求摆脱折衷主义的羁绊,探讨新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强调建筑艺术应反应新技术的特点,主张简洁的立面以符合时代工业化的精神。芝加哥学派的鼎盛时期是1883年
~1893年之间,它在建筑造型方面的重要贡献是创造了“芝加哥窗”,即整开间开大玻璃,以形成立面简洁的独特风格。在工程技术上的重要贡献是创造了高层金属框架结构和箱形基础。工程师詹尼(William
Le Baron Jenney
1832~1907)是芝加哥学派的创始人,他1879年设计建造的第一拉埃特大厦。1885年他完成的“家庭保险公司”十层办公楼(Lnsv rancr uilding),标志芝加哥学派的真正开始,是第一座钢铁框架结构。沙利文是芝加哥学派的一个得力支柱,他提倡的“形式服从功能”为功能主义建筑开辟了道路。
8.粗野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喧噪一时的建筑设计倾向。经常采用混凝土,把它最毛糙的方面暴露出来,夸大那些沉重的构件,并把它们冷酷的碰撞在一起,其特点是毛糙的混凝土、沉重的构件和它们的粗鲁组合。
10.
高技派:即技术含量很高的流派。二战后工业化时代,以美学为特征,并在90年代逐渐走向成熟,不同于原来的冷酷。变得倾向于情感的融合。在自然和社会和人权到路上发展。代表人物,是伦佐•皮阿诺。和诺曼•福斯特。
17.新建筑五点:1926年,柯布就自己的住宅设计提出新建筑的5个特点:1,房屋底层设计独立支柱。2,屋顶花园。3,自由平面。4,横向长窗。5,自由立面
。
20.解构主义:解构主义从结构主义中演化出来,80年代末-90年代末。解构主义不是房屋解构直构,实乃是建筑构图之构。彻底消解、拆解传得构图。
21.后现代主义:出现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是信息社会和信息学霸权带来的某种必然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现代主义的反拨。(也是一种延伸的畸变),是信息社会新技术革命带来的人的精神的感受的变化。
5.概述古希腊的柱式的特点:
(1)种类:产生了爱奥尼,多立克柱式,古典时期产生了以城邦命名的科林斯柱式。
(2)组成:柱式有檐部、柱子、台基三部分组成,檐部有檐口、檐壁、檐枋组成,柱子有柱础、柱头组成。
(3)模数用柱子下部的直径为量度单位,称为模度。
(4)收分和卷煞,古希腊柱式从柱子的三分之一处卷煞,形成向内弯曲的轮廓线,加强柱子的稳定感。
(5)结构逻辑严谨,条理清晰,水平构件水平划分,垂直构件垂直划分,承重与非承重部分划分明确。
(6)柱式的适应性强,随规模大小有不同的处理。
9.试述古希腊建筑的特点:
(1)创造了影响深远的古希腊柱式。
(2)视觉矫正(额柱中央略微上凸,两侧柱上部向中央倾斜,延长线交于约2英里上空,角柱扩大)(3)单体平面简单,朝东多。
(4)墙体线脚十分精细。
(5)装饰线脚十分精细。
(6)对美的追求与理性精神的体现
(7)外部空间丰富,内部空间不发达。
(8)把建筑当作雕刻来对待
(9)石构的梁柱体系成熟。
3、简述哥特教堂的结构特征/基本特点:
(1)采用骨架券作为拱顶承重构件
(2)采用独立的飞券结构——飞扶壁
(3)使用双圆心尖拱,减小侧推力,可跨越不同跨度,使内部空间完整统一,平面也不用局限于正方形,结构的发展增加了空间效果。举例:巴黎圣母院
11、巴洛克在动态效果上是通过哪些手法完成的:(1)平面:规模小,重新采用拉丁平面为变形的圆形、花瓣形、梅花形、椭圆形、十字形等曲线构图(2)空间:凹凸分明,内部空间为曲面,有强烈的动感(3)外形:立面为曲面:采用波浪形曲面为立面,产面上山花折断,柱子不等距,疏密相间,有起伏变化,有运动感
12、意大利为何出现巴洛克:(1)经济的变化,使教堂规模变小;自然科学的普及,使宗教地位下降;教堂功能下降,空间性质发生变化(2)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世俗文化对抗宗教,教皇被同化,认为教堂也豪华(3)艺术家的思想解放(4)怀疑宗教,使之气氛变为动态的,奇幻的,不寻常的
14、古典主义建筑理论:
(1)强调古典主义建筑规则,几何、比例、数学、结构关系(2)对古罗马柱式推崇备至
(3)强调构图中的主从关系,突出轴线,讲求配衬——反映封建等级制度(4)倡导理性,反对感性(5)提倡富于统一性和稳定感的横三、纵五法则,表现主立面
8.勒.柯布西耶一生的设计风格:
(1).20s~30s,柯布的作品反应的是功能主义——将有用性作为美学真正的内涵。1926年柯布西耶就自己的住宅设计提出了新建筑的五个特点1)房屋底层采用独立支柱,主要使用部分放在二层以上,底层全部或部分腾空,留出独立支座2)
屋顶花园3)自由平面4)横向长窗5)自由立面
(2)40s~50s,二战后,他的建筑风格有了明显的变化,其特征表现在对自由的有机形式探索,和对材料的体现,尤其喜欢表现脱模后不加修饰的清水混凝土,这种风格被命名为粗野主义,代表作为马赛公寓。
(3)60s,柯布西耶开始了全新的光辉产业,它的建筑特征已经形成,他超出了一般的设计手法,把人们带进了可塑性魔鬼的形式,这一时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朗乡教堂
9.论述密斯的空间理论及实践:
一、理论(1)流通空间,又叫交流空间,建筑是放在空间中的,同时对封闭空间,这就形成了两种空间,使内外关系流通的方法又三种1)把内墙延伸到外部2)通过开口墙体引回内部3)房屋内部分割也是开敞的这样就形成了流通空间。建筑的空间不应该像以往习惯的那样,由墙面、地面、屋面组成像盒子似的绝然划分的空间,而应由互补前置的构建,可以独立行走的墙面、屋顶、地面分别组合起来,这样形成的空间,既可封闭,又可开敞,或半开敞,或相互贯通,多种多样。
(2)通用空间又叫全面空间,是密斯后来去美国发展空间理论而形成的,他认为建筑物的用途是经常变化的,但因此把它推倒重建划不来,所以把沙利文口号“形式追随功能”颠倒过来,从而创造大的,没有阻碍的,可供自由划分的、使用、经济的空间,再使功能去适应它。你要明确哪些是承重构件,哪些四非承重构件,明白它的结构逻辑关系,通过设计一个大空间,通过割断的变化来满足不同的功能要求。
二、实践:巴塞罗那博览馆德国馆 伊利诺工学院建筑系馆 范斯沃斯住宅
==========================================================================================
铜装饰、铜雕塑、品牌铜门加盟代理联系方式>>>
关键词:铜雕塑
铜门及相关关键词在百度上的排名效果>>>
全国品牌艺术铜门 铜雕塑 铜装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