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词、南京概况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南京。我是大家此次旅游的导游,我姓陆,大家可以叫我小陆或陆导。在我右后方的就是我们此次旅游的司机陈师傅。我谨代表青年旅行社和司机师傅欢迎各位的到来~我将以我热情丰富的讲解带给大家一次难忘的旅行。在此预祝各位旅程愉快圆满。相信有一部分游客是第一次来南京,对南京还不是很了解。下面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一下:
南京,简称宁,地处富饶的长江三角洲,北接辽阔的苏北平原。是
江苏省的省会。全市面积近6600平方公里,市区近5000平方公里。人口740多万,市区人口约600万。下辖十一个区两个县。南京地理位置优越,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依钟山而扼长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称。南京又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三国时的东吴、两晋的东晋、南北朝的宋齐梁陈先后在南京建都,这就是“六朝古都”;后来五代的南唐、明初、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也定都南京,这使南京成了“十朝都会”。南京气候条件良好属于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雨充沛,四季分明,冬冷夏热,良好的绿化使南京成为全国著名的“园林城市”。其中市树雪松,市花梅花。作为长江三角洲地区著名的滨江城市,南京经济发展迅猛。目前形成了以“电、机、汽、化、特”为支柱的产业格局。作为中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南京拥有众多知名高校。科教文卫事业发展健全,四通发达的交通线路,厚重的人文景观与灵秀山水地貌相结合,使其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山水城林为特色的旅游城市。希望这座林木青翠,历史悠久的城市能给各位留下一个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转眼间就要和大家分别了,回想前几天的旅行时那么快乐。大家像老朋友一样谈话,玩笑!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感谢大家这几天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还有什么做的不好的地方还请多多包涵,多提宝贵意见!世界上第一大城垣南京城垣;古老但充满流动感的南京夫子庙;几度易主但精彩依旧的总统府;还有南京人民真挚的心,欢迎各位的再度光临!预祝各位下一站旅行愉快!
中山陵导游词
各位团友,大家好,这里就是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所在地——中山陵。
孙中山先生名孙文,字逸仙。生于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中山陵墓址是孙中山先生身前选定的。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临终前,他嘱咐左右“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
吕彦直所设计的中山陵,平面为一“木铎”型。铎,就是钟,象征着中山先生精神如响亮钟声。这种设计也最符合先生遗嘱中的“唤起民众”之意。陵墓中西结合,极富民族特色,在孙中山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奠基,1926年6月1日开工,1929年春天完工。为迎接孙中山先生灵柩由北京运往南京,当时的南京政府拨款修建了一条“迎柩大道”,是南京第一条柏油马路,至今仍为南京的主要交通干道之一。1929年6月1日正午12时举行“奉安大典”
,先生的遗体正式安葬于紫金山。
在广场的正南面有一座三层八角形的石台,石台上有一尊三足双耳的紫铜宝鼎,重达万斤。是1933年秋由戴季陶和中山大学全体师生捐赠的。鼎的腹部铸有“智、仁、勇”三个字,是中山大学的校训。鼎内立有一块六角形的铜牌,上面刻有戴季陶母亲手书的《孝经》全文,所以此鼎又名“孝经鼎”。
沿着广场拾级北上,迎面的便是“博爱牌坊”。这是一座四柱三楼檐的冲天式石牌坊,高12米,宽17.3米,用福建花岗岩仿古代木结构牌楼形式,由四根大石柱和六个长横额相连组成。横额上覆蓝色琉璃瓦。其正中横额上有一块石匾,上面刻着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镏金阴文。“博爱”一语出自唐朝韩愈《原道》中“博爱之谓仁”。
由博爱坊向前,是长480米、宽近40米的墓道。墓道两侧以两两对称的雪松、桧柏、银杏、红枫等树木代替古代帝王墓前常见的石人石兽,表现了中山先生精神如青松翠柏,万古长青。在广场的正北方为单檐歇山顶的陵门。用福建花岗岩筑成,上盖蓝色琉璃瓦。陵门檐下的石额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语出《礼记•礼运》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陵门前有一对石狮子,高三米。陵门两侧半环形的石拥壁与陵墓的围墙相连,勾勒出吕彦直所设计的“自由钟”的下端轮廓。
陵门之后就是碑亭。亭顶为重檐歇山式,上覆盖蓝色琉璃瓦,亭身用花岗石砌成。亭中立花岗岩石碑,碑高8.1米,碑座上有山海图案,碑身刻有“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二十四个颜体楷书镏金大字,为原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谭延闿所写。碑额上有阴刻的国民党党徽,突出强调先生的葬礼为“党葬”。
从碑亭到上面的祭堂共有八段石阶,每段设有一平台。上三下五计八段平台,其寓意为“三民主义,五权宪法”。这八大段台阶共有290级。从博爱坊算起,共有392级台阶。意图让游人在攀登时记住“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一总理的遗言。现在我们来到而来祭堂前的平台。祭堂两旁有一对华表,高达12.6米,底径2米,顶径1米,上刻彩云等石纹饰。
祭堂为仿古代木结构宫殿式建筑。长30米,宽25米,高29米。祭堂为歇山重檐蓝琉璃瓦顶,在重檐下正中有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天地正气”直额。檐下祭堂正面三个拱门的门楣上方从东到西分别刻有“民族”、“民生”、“民权”六个阳篆镏金字。
祭堂内用云南产大理石铺地。堂内四隐八显排列着12根巨大石柱,下承大理石柱础。东西护壁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书写的《建国大纲》的全文。祭堂内顶为斗式,正中藻井为马赛克镶嵌的国民党党徽,表现了一党专政之意。
祭堂的正中端置中山先生长袍马褂全身坐像,石像用意大利白色大理石雕成,高4.6米。由法国籍波兰雕刻家保罗•兰窦斯基于1930年在法国巴黎雕成。孙中山先生端坐在太师椅上。石像像座四周有六幅反映中山先生生平事迹的浮雕。南面为“如抱赤子”,东面是“出国宣传”和“商讨革命”,西面是“振聋发聩”和“讨袁护国”,北面是“国会授印”。堂内主料是黑色大理石,与纯白石像一起烘托出凝重、哀悼、静穆、庄重的气氛。白玉的坐像在黑色大理石的衬托下,更加显得高洁。
祭堂与墓室两端相通。墓门分两道,外门是两扇铜质大门,门楣横额上刻有“浩气长存”。第二道门是单扇铜门,门上刻有“孙中山先生之墓”七个篆字。墓室为天穹状半球形封闭建筑,顶呈天穹状,上用马赛克镶成的国民党党徽图案。墓室正中的圆形大理石石圹,直径3.9米。石圹深1.6米,圹内棺座上安放着孙中山先生的汉白玉卧像,雕像身着中山装,安详如睡,由捷克雕塑家高祺按孙先生刚去世时的遗体形象而做。
这尊卧像下五米处就是墓穴了。中山先生的遗体自1929年6月1日放入墓穴后,从未被打开、移动过。1961年国务院把中山陵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中山陵又被列为中国第一批5A级景区。如今,作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的中山陵,仿佛一座镶嵌在绿茵绒毡上的巨钟,盛情地召唤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和国际友人。
中山陵的讲解到此结束,谢谢!
雨花台导游词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雨花台,它位于南京城南,在中华门外约1公里的地方。此地有三岗,即东岗、中岗和西岗。雨花台顶部呈平台状,所以称“台”。岗丘虽然不高,地势却比较险要。自六朝起至近代此地素为兵家所重。
为什么叫雨花台呢?请大家听我说一个美丽而动人的传说,南朝时,当年高座寺的云光法师坐在山顶说法讲经,精妙绝伦,感动了佛祖,佛祖天花以褒,顿时天花乱坠,落花如雨。天花坠地之后就变成了雨花石。
今天的雨花台,已经辟为了烈士陵园,成为全国红色旅游示范点,埋葬着无数仁人志士的缕缕忠魂。现在我们来到了雨花台烈士陵园的北大门,也是入口的正门,由两根花岗岩门柱组成,上面雕刻着两只巨大的花圈。石柱高11.7米,隐喻1917年11月7日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才由此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从大门进入陵园广场。广场计有三层平台。第三层平台上,最引人注目的是烈士群像巨型石雕。这是建国以来国内最大型的花岗岩雕像之一。1980年,大型烈士群雕像落成。雕像由大小179块花岗石拼镶而成,像高8.5米,底座3米,宽14.2米,厚5.5米,总重1374吨。
这座石雕以上实下虚的手法,塑造了党的工作者、工人、战士、农民、学者、学生、报童等九个革命先烈就义前的坚贞不屈的形象,细腻地表现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神态和坚定不移的革命立场。
由群雕像东、西循路南上即为雨花台主峰。现在我们看到的是1987年新建的纪念碑。碑高42.3米,隐含着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的日期。碑座为缓坡式四方基座,基座的正南方屹立着一尊高5.5米,重五吨的烈士铜像,象征革命者坚贞不屈和追求自由的坚定信念。
碑身正面镌刻有邓小平题写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镏金大字,背面是由武中奇书写的铭文。碑额综合表现了火炬、旗帜和鼎三种形象。现在的纪念碑是可以登临的塔碑。纪念碑前是一个大平台,平台上有三个巨形的花环。这花环两侧各有五具象征性的石棺,棺盖上刻着花圈。平台前端是两尊仿古纪念鼎。
纪念碑下还有一层平台。四周环以廊庑。廊庑的后墙上是由全国著名的书法家赵朴初、欧阳中石、武中奇、萧娴等36人书写的三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里程碑式的经典文献:东廊庑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西廊庑是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碑刻全长144米,共由180块黑色花岗岩石碑组成,全文共47043字。
我们走下碑前的台阶继续向南参观。前方长方形的水池叫荷花池。荷花池北面是巨型的“国际歌碑”。在花岗岩制成的石碑上,上部刻着《国际歌》的五线谱和三段汉语歌词全文;下部分别用壮文、维吾尔文、藏文和蒙古文刻着《国际歌》歌词全文。在荷花池南面,立有“国歌碑”,其模式与“国际歌碑”相同。荷花池畔,有两尊男女青年塑像。男为军人,持枪脱帽,肃立哀悼;女青年低头默哀,表现了青年一代对先烈的无限追念。
经过雨花桥,就来到了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纪念馆是一座具有传统民族风格的大型建筑。纪念馆正面门额上镌刻有邓小平题写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镏金馆名,上有雨花台陵园的标志图案,有资料称之为“日月同辉”。馆内陈列着1500多位烈士的生平事迹,其中有邓中夏,恽代英,罗登闲,何葆珍、黄励等。文字资料达1000多万字,实物逾千件。
纪念馆的南面是一块小盆地。正南的水池称为思源池,意为“饮水思源”。1997年在池旁新增了两组墙式雕塑,撷取八个典型片段,表现了南京地区的革命历程。南部山丘上建有忠魂亭。亭为覆钟形,南北的横额上有江泽民主席亲笔题写的“忠魂亭”三个金字。它是用南京市30多万党员交纳的特殊党费建成的。忠魂亭是整个陵区中轴线上的最南端。它的外形含义为学习中国革命的斗争史,学习烈士的光辉事迹,今天的胜利来之不易,要警钟长鸣,居安思危。
雨花台层峦叠翠,鲜花锦簇。烈士陵园,正气浩然、光照汗青!这里,不仅是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也同时是一处旅游胜地。
明孝陵导游词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明孝陵。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陵墓,位于紫金山第三峰天堡山之阳独龙阜下。明孝陵是一座宝城宝顶式陵墓,由朱元璋所开创,为六百年来帝陵封土之先河。始建于1381年,洪武十五年葬皇后马氏于此。一说皇后马氏死后谥号“孝慈”,故称孝陵;也有说朱元璋主张以孝治天下。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葬入孝陵。孝陵工程直到1413年才告全面完工,经洪武、建文、永乐三帝,耗时32年。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陵园正门,大金门,又称大红门。门两侧的红墙将整个孝陵围了起来,墙周长45华里。过大金门就正式进入孝陵。经过木栈桥,大金门正北50米处,就是碑亭。碑亭为黄琉璃瓦歇山重檐顶,红墙每边长26.86米,基座为石须弥座,南向设丹陛。亭顶早已坍塌,仅留四周城框及拱门,民间称之为“四方城”。亭中石碑高8.78米,碑座为赑屃,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明碑。碑额竖刻篆字三行“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民间又称之“功德碑”。碑文为明成祖朱棣所撰述,成于1413年。明孝陵功德碑楷书阴刻,共2746个字,全面记述了朱元璋一生之“丰功伟绩”。主要内容为:一,说朱元璋出生于句容大族;二,为民请命,发迹定远;三,登基立太子;四,废中书省设六部;五,重人才建国学;六,1398年崩于西宫,遗命与皇后马氏合葬孝陵;七,刻皇子皇孙57人封号名讳及144句四言颂词。八.刻144句四言诔文一篇,以歌功颂德。
前面我们看到的是神道,神道分为两个部分。前部神道又叫石象生路,两旁有石刻动物六种,十二对,二十四只,依次为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各两对,均为一坐一立。
从西部的一对望柱开始,神道转而向东北。石望柱高6.5米,六棱形,柱身雕回转的云气纹,柱头雕琢云龙纹,上下一气,雍容挺拔。
后半部分为翁仲路。翁仲路主要有两队武将和两对文臣石雕像组成,四对各为一对无须年轻者和一对有髯年长者。每尊石像高过3.2米,重逾万斤。武将像又叫“带刀执瓜盔甲将军”;文臣像又叫“朝衣冠文臣像”。明孝陵神道石刻,高大肃穆,它一可以表彰朱皇帝的神功圣德,二可增加帝陵森严的威风。
神道的尽头为“棂星门”。明孝陵神道之所以不守中轴的原因是要避开一个山包,此山叫“孙陵岗”,又叫吴王坟,为三国东吴大帝孙权与步夫人的合葬墓地。1943年起被叫做梅花山。过金水桥,我们便来到了陵门。陵门为文武方门,黄瓦单檐,正门为三券拱门,坊额直书“文武方门”四个字,中门东外侧立有“特别告示”碑,用英法俄德意日六国文字,晓谕保护孝陵。
陵门后就是碑殿,原为享殿前的中门,清统治时改为碑殿,陈列康熙乾隆碑三块和记述康熙南巡谒陵情况的卧碑两块。正中一碑上刻“治隆唐宋”四个大金字,是康熙三十八年玄烨南巡谒陵后所书,“治隆唐宋”意为赞扬朱元璋开大明王朝之基和治国手段高明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治隆唐宋”碑的东、西各有一块碑,为乾隆皇帝谒明孝陵所遗之诗碑。殿后东西两侧各有卧碑一块。东侧文字记录康熙帝南巡江宁谒明孝陵之事。西侧卧碑记述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帝到江宁第三次亲谒明孝陵后,为享殿亲书“治隆唐宋”四个大字之事。
出碑殿前面的就是明孝陵的中心建筑——享殿的遗址。为黄琉璃瓦庑殿顶重檐。这座现存的台基为三层石须弥座;三层石栏杆;三层龙吐水;和三层石丹陛。全享殿现仅遗56块巨大的大柱础。从现在的遗址不难想象当年享殿的布局为56跟金丝楠木大柱支撑大殿,九开间,进深五间,即合“九五”之制。
穿过内红门,围绕孝陵坟山而建,为护卫宝顶的城墙,其正面又叫方城,城下有石甬道,共54级台阶直达宝顶之下。明楼建于宝城正面的石城座上,它为歇山重檐的皇家建筑。重檐之间有金字直额匾,上书“孝陵”。宝顶,即朱元璋的坟山封土。园丘直径400米,周长1100米。宝顶下面就是埋葬帝后的玄宫——地下宫殿。
明孝陵陵园在规制上不墨守旧规、不刻意南北中轴,而是因地制宜,神道依山势而曲折;陵寝部分恪守中轴殿堂对称,前方后圆,新创宝城、明楼和圆丘宝顶。明初孝陵范围的内植有松树十万余株,养梅花鹿千匹。朱元璋下葬一个月后,建文帝就设“孝陵卫”。由于孝陵在朝阳门之外,故除孝陵卫守护外,京师的守备官,锦衣卫也参与拱卫。再加上明朝皇帝对护陵制定的酷刑严典,使明孝陵在明朝二百七十年内平安无恙。2003年7月3日,明孝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灵谷公园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了灵谷寺。灵谷寺原来坐落在紫金山的第三峰天堡山的独龙阜,也就是现在明孝陵的所在地。最初为南朝时宝志和尚的指定墓地。梁天监十三年十二月宝志和尚圆寂,葬宝志和尚于此,同时建开善精舍,这就是最初的灵谷寺。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选孝陵墓址,相中蒋山寺这块风水宝地,于是降旨迁寺。从山门至放生池长达五里,一路植松万余株,世称“灵谷深松”。灵谷寺自建成后,遭到了数次较大的毁坏。1928年11与月,国民党成立了以蒋介石为主任委员的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公墓筹备委员会,改灵谷寺废址为“阵亡将士公墓”,用以纪念北伐阵亡将士。
现在我们来到了灵谷寺的入口,前面的水池就是寺庙的放生池。因为当年朱元璋曾用上万名工匠掘成这个池子,所以又被称作万工池绕过万工池,前面就是原“阵亡将士公墓”的入口正门。是1928年用钢筋水泥筑起的一座仿古三拱文武方门,上覆盖绿色琉璃瓦。蓝色的瓦当都是特制的,饰有国名党党徽图案。门前有一对汉白玉坐狮。方门门额上原来刻有蒋介石手书的“国名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现改为了钱松嵒所书的“灵谷胜境”。此门就建在灵谷寺金刚殿的旧址上。
进入大门,一路前行,我们来到了纪念牌楼前。这里是灵谷寺的天王殿。现在的纪念牌楼为一座五门十一脊的钢筋水泥仿古牌楼,是仿照北京明十三陵入口牌楼的形式而建。正中横额上南向有“大仁大义”匾额,北向有“救国救民”匾额。匾额两边刻有梅花图案,嵌瓷制国民党党徽图案,绿色琉璃瓦当上同样有国民党党徽图案。牌坊前有一对石兽,名为貔貅。貔貅是古代传说中的战神。把貔貅放在这里象征着国民革命军能征善战。
经过一道花木扶疏的小径,我们来到了一座古代建筑前,这就是灵谷寺中著名的无量殿了。这是灵谷寺唯一基本原状保持下来的明代建筑。重檐九脊,大屋脊正中有三个琉璃制喇嘛塔。殿东西宽54米,纵深34米多。殿内顶部呈穹窿状,高达22米。因为殿内用砖代替了中国古建筑中常见的木梁,故无量殿又称无梁殿。因为灵谷寺是禅净双修的寺庙,所以无量殿里原来供奉的是西方三圣。1928年这里改为北伐阵亡将士公墓的祭堂。正中为“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东为“国父遗嘱”,西为“国歌”,祭堂四壁还嵌有110块青石碑,上面刻有33224名北伐阵亡烈士的战役地、军阶职务和姓名。目前,无量殿已辟为辛亥革命明名人蜡像馆,展出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27年北伐成功,辛亥革命前后57位名人的蜡像,组成22组带有故事情节的场景。
经过无梁殿大家可以看到后面是一个大型的花圃。花圃原来就是一号墓,主要安葬北伐战争及1932年淞沪抗战的十九路军和第五路军阵亡将士,按编制军阶抽签实行“代表葬”,共有大小墓穴1624个。1933年两军共有128位烈士葬入一号公墓,暗寓淞沪抗战的时间是1月28日。原公墓现已改成花圃,成为南京灵谷桂花节的主会场所在地。在一号墓东有二号公墓,西有三号公墓。现在我们面前的松风阁是1931年建造的,当时为“阵亡烈士革命纪念馆”。穿过松风阁,阁后有一座石雕的大型仿古宝鼎,鼎身铸有“铭鼎垂勋”四个字。
前面便是灵谷塔了。现在的灵谷塔是于1931-1933年建造的。塔为钢筋水泥结构,仿照古典楼阁式建造。灵谷塔是目前南京地区最高的塔,高61米,其中塔身55.3米,塔顶5.7米。塔基为直径30.4米的八角形平台。正面为丹陛式台阶,丹陛上有石雕“日照山河”图案。塔身九层八面。塔中有螺旋形转梯直通塔顶,共252级。底层外壁上刻有“精忠报国”四个楷书大字是蒋介石所书。灵谷塔内从第二层到第八层每层都有四方石碑,共有28块。二、三、四层12块上镌刻着“孙总理北上时在黄埔军校的告别辞”,由于右任先生抄写。第五、六、七、八层的十六块碑上,刻的是民国十三年六月十六日“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的开学训词”,由吴稚晖先生抄写。第九层无碑刻,供远眺山峦林海,有“高瞻远瞩”之意。
除了以上的主体建筑,灵谷寺还包括宝志喇嘛塔,塔碑为唐三绝碑;存有玄奘顶骨的灵谷寺庙;还有谭延闿墓,邓演达墓。
灵谷寺的讲解就到这里,谢谢!
总统府
【中轴线】
总统府位于长江路292号,现为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由于做过孙中山、蒋介石二人的总统府,所以人们习惯地称它为总统府。该处建筑群是南京著名的历史遗迹之一。明初为两度汉王府。清朝设两江总督府衙门于此,康熙、乾隆南巡行宫。1853~1864年,洪秀全将此地翻建为太平天国天王宫殿。1948年5月20日,蒋介石任总统,大院的大门挂上“总统府”三字。2001年将这里建成“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2004年,总统府被评为4A级风景区。
各位朋友,你们现在来到的是总统府门楼。总统府是中国近代史末期的重要标志,而总统府的大门则是这一时期的关键符号,甚至可以说是作为近代史结束的句号。在太平天国时期,门楼旧址为洪秀全天王府的“天朝门”,为金龙殿前的大门。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南京为中国民国首都。新大门于1929年动工,设计为二层西洋式古典们式建筑,仿古罗马凯旋门,为柱式拱门的形制。门庭开三拱门,中拱最为高大,三拱门上都做了巴洛克风格的饰线。拱门门洞外圆内方,厚重敦实。楼上马头墙后为升旗平台。大门南立面为四组八根爱奥尼柱。门座之上不设门楼,而是结合矮墙设一徽派风格之阶梯状马头墙。马头墙正中原为谭延闿书写的“国民政府”水泥贴金巨匾。1948年改为周钟岳书写的“总统府”三个木刻包金大字。今天各位看到的是2003年照原样复制的。门前石狮一对为当年督署辕门的旧物。
现在各位来到了大堂。此地在是太平天国时期天王宫殿的核心建筑——荣光大殿的坐在地。此殿是洪秀全大朝之时召见文武百官之处。
清同治九年时两江总督曾国藩在此地重建大堂。大堂是督府整体建筑的核心,是举行拜祀典礼和总督会见群僚商议军政大事的地方。1912年元旦之夜,孙中山先生就是在这大堂后的暖阁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临时大总统的。门后梁上悬有“天下为公”巨匾,是孙中山先生所书。“天下为公”语出《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大堂两侧,有六福巨型油画,分别为天国风云、敕洽两江、共和肇始、煦园曙光、国共和谈和国府西迁反映了四百年来,在这个建筑群中出现过的风云人物。
大堂后走廊西侧就是总统府的礼堂。“礼堂”二字为谭延闿所书。礼堂前身是情两江总督府的中式花厅,民国时时举行重大典礼和纪念活动、会议、茶会、宴会的场所,也是外国驻华使节递交国书的地方。
中堂是总督日常办公的地方,现为一敞开式过道厅。两侧墙上悬挂着两幅巨型油画。出此长廊北行有一中式门,人们称此门为“麒麟门”,而且把它作为古代帝王之仪门——棂星门对待。门内有政务局大楼,现楼下为“总统府文物史料陈列”。
现在我们面前看到的是子超楼,子超楼为1934年动工,1936年底完工的中国新民族形式的建筑。初建时名为文书局大楼,后改称国民政府总办公厅大楼。初为民国政府主席所用,后又改成总统办公楼。1946年后把此楼定名为子超楼。
此楼钢筋水泥结构,南外墙贴咖啡色耐火砖片,中间六层高,两侧五层,成一“森”字形;加之楼前林森亲手所植两株雪松,二木为林,正好组成了林森的大名。现在就让我们登上十级台阶,进入子超楼。一楼原为国民政府文管处,后成为总统府文书局。文书局主要管理总统交办的文告、政令,掌握总统府玺印,文印等,具体完成总统交办之事。
二楼是总统府最核心的地方,是正副总统和文书局局长及秘书长办公的地方。东南侧为一套三间的大房是总统蒋介石的办公室。办公室东套间是休息室和卫生间。西套间是小会客厅。
蒋介石办公室对面即为副总统李宗仁办公室,也是两间带一卫生间的格局,不但朝北,而且面积小得多。
三楼是国务会议厅,北为蒋介石、李宗仁之位。大厅后墙上有孙中山总理像,像的两旁为青天白日徽记的党旗和国旗,像下嵌有汉白玉匾额,其文为林森主席书写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八个大字,字上嵌有“中华民国之玺”的国印。主席东西摆放,其他委员席成“川”字行三行。国务会议组成人员为正副总统、五院院长,另设专门委员16~20人。每两周开一次例会,主要讨论的内容是国家大政方针、财政计划和预算和任免官员。
【东花园】
经防空洞,总统车库东行,我们就来到了东花园。沿东园大路南行,有一座仿清代的院门。这里就是“两江总督署史料展”和“洪秀全历史文物陈列”两个展馆大门了。首先我们来参观“清两江总督署史料展”馆,馆名是由著名的清史专家戴逸先生题写的。“两江”是指当时的江南省和江西省,江南省大致包括今天的江苏省、安徽省的南部和上海市,也就是说,“两江”管辖的范围实际上包括今天的江苏省、江西省、安徽省和上海市。两江总督的职务主要是“厘治军民,察举官吏、修饬封疆”,在当时所设的八个总督中,两江总督惟一掌管三省,是管辖省份最多的总督,政治地位仅次于直隶总督。经济上两江地区是国库税赋的重中之重。
整个两江总督署的史料陈列共分为复制的花厅、近代名督介绍以及复制的两江总督大堂等三个部分。首先我们来到了总督署花厅。花厅是当年总督升堂稍事准备和休息的地方,同时也是宾朋幕僚畅谈饮宴的场所。在花厅正面的屏风上刻有一片嘉庆皇帝的文章。在其上方还有一块乾隆皇帝为康熙年间的两江总督于成龙亲笔题写的“清风是式”横匾。
出了花厅,经过以“督署寻踪”为题的史料展馆。这里主要分“定制两江”、“官府旧址”、“兵火劫掠”和“同光重修”四个部分,介绍了两江总督署的发展历程。出了史料陈列馆,便是“近代名督”史料展。他们是“鸦片战争”时期的林则徐和耆英;“洋务运动”时期的曾国藩、李鸿章;“仿制西学”时期的曾国荃、张之洞,以及“辛亥风雨”时期的端方和张人俊等。此外,展厅内还陈列了总督仪仗和清代官员的服饰。
最后我们去参观模拟的两江总督署大堂。大堂时总督衙门里最重要的办公重地,是举行大典、接传圣旨或拜祀活动的地方,也是履行公务的场所。大堂正上方悬挂着乾隆赐予两江总督尹继善的“惠洽两江”匾。公案后面是巨型漆雕屏风,屏风上有朝阳、丹顶鹤和海潮等图案,这个图案叫“一品朝阳”。屏风上方还悬挂着乾隆皇帝赐给时任两江总督的御书“秉钺三江”横匾,“秉钺三江”意思是说用严正的法律治理三江地域。
参观完“清两江总督署史料展”后,我们便来到了“洪秀全历史文物陈列”馆。整个展馆共分三个部分。首先请各位随我先去天王宫殿模型室参观,西线北房为展室三间,展览分五个部分介绍了太平天国十二年轰轰烈烈的兴衰史。
中路展览区,南为机密室,中为复制天王宝座,天王和各王、丞相商讨军机大事的“机密房”。天王宝座是一种须弥基座,上设龙椅宝座,宝座背后为屏风。天花正中有藻井,藻井正中为一木雕的金漆蟠龙,嘴一银白色圆球,此球名为“轩辕镜”。宝座正上方为“太平一统”匾额。中院北房为天王书房,洪秀全在天京“幽处大内,鲜出宫门,好弄翰墨”。书房上悬挂“博学知名”匾就表达了洪秀全的心志。
东线北侧为天朝宫殿的寝宫。向南有三进院落,从南向北依时间顺序介绍了太平天国从1851年广西桂平金田村揭竿起义,直至1853年攻克南京期间的战斗历程。另外东花园还有1929年的行政院、复园、陶林二公祠和马厩等,请各位自行参观一下。经过国色天香影壁,我们即将离开总统府。
【西花园】
总统府的西花园又叫煦园,形成于清末,深深打上了太平天国的烙印,其占地1.4公顷,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游览,一是园门前的小院,二是东半部以建筑山石为主的园林,三是西半部以瓶状水池为中心的园林。总统府的西花园是典型的江南私家园林。以叠山、理水、建筑、动植物四大要素形成一座精巧、人工花园。
进园后左边是一座由太湖石堆成的假山,山上有六角亭一座。此谓开门见山,入门有亭。
假山的西北,有清厦三间,正中匾额题书“桐音馆”。桐音即琴音,桐音者知音也。这是主人款待知心好友的地方。
桐音馆西南有一亭双顶,这就是方胜亭,俗称鸳鸯亭。远观似双亭并立,近看梁柱间有大大的彩绘“雀替木”。这是清代建筑的特征之一。走进方胜亭,可以东观假山上的六角亭,西揽水池中的“不系舟”,可谓左右逢源。方胜亭的北面通往不系舟入口,有一太湖石叠成的门洞,依稀像一个繁体的“寿”字,故称为寿字石。
穿过“寿”字石,我们来到了西花园西部的水池边,水池如巨大的花瓶,取义为平静、平安、平和、太平等。太平池的南北对景是不系舟和漪澜阁,东西对景为喜上眉梢榭和夕佳楼。不系舟是一艘建于水中的石舫,故称“不系舟”。不系舟为什么叫此名呢?这是因为唐太宗曾告诫李治:“是以庶黎比做水,君王比做舟。水亦载舟,水亦覆舟。”就是说,要善待百姓,居安思危,有忧患意识。
与不系舟在北池遥相对应的是漪澜阁。前有平台,围以石栏。因其正对不系舟,所以又有“水系双鉴”之名。国民初年,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每日往返所住地和办公室,这是其必经之地并常在此地办公事和休息,后人又称此为“中山室”。
太平池的西岸为夕佳楼,双层檐顶,三面临水,取名夕佳,指此为黄昏赏景佳地。夕佳楼的对景——喜上眉梢榭。临水而建,是一水榭。这里是晨曦的佳处。水榭东南,一草棚名棕榈亭。亭中置一块巨型扁平大湖石,形如屏障,中有一圆形大洞,仿佛嵌入一镜,故称“一鉴石”。
从“一鉴亭”折而向东,这是一座大型太湖石假山,假山中收置有道光皇帝亲书“印心石屋”碑。
西花园西部还有长廊和
“枫桥夜泊”碑。从御碑亭北行进入西侧的大门,我们就来到了孙中山先生临时大总统办公处的院落。这里是一座文艺复兴时期风格建筑,原为总督端方所造之花厅。1912年孙中山在此办公。参观顺序为(由东向西):小休息室、办公室、小会议室、衣帽间和宣誓大厅。孙中山先生在此度过了三个月共92天临时大总统的峥嵘岁月。
总统府参观到此结束。
南京城垣与中华门城堡
各位游客,下面我们将要游览的是南京城垣与中华门城堡。大家知道,城是人类社会由野蛮向文明发展的标志之一。我国有三千年建筑城池的历史,两千多座大小城垣矗立于国土之上,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从这个意义上说,建于六百多年前又基本完好保存到今天的南京城垣,堪称世界级的人类文化遗产。
元末,朱元璋收编的江南才子,谋士朱升向他进言,劝其审时度势。“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箴言令朱元璋心悦诚服并依言而行。“高筑墙”成就了今天我们依然能看见的南京城墙。
从吴王到大明开国皇帝的朱元璋,为建城采取了诸多措施:
一、
筹集了资金黄金六百万两。其中一半以上由江浙富户缴纳而得。而元末江南首富,人称“富可敌国”的沈万三认领了近三分之一的建城费用。
二、 征用了江南五省,152县20万户民工匠人修建京城。
三、
从上述地区征集特制城砖三亿五千万块。城砖为清一色灰砖,规格为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10厘米,重约20公斤。每块砖的侧面都烧制有字,一般是州府监制官员、出砖人、造砖工匠、烧砖窑匠的姓名以及烧制年月。
四、
城建分四个阶段进行:1、建皇宫和改建南唐以来的城墙;2、向北扩宽旧城到江边;3、建三山、聚宝、通济等城堡共十三座;4、建造外郭。比南唐城大三倍。
五、
南京的京城形状没有墨守中国京城“棋盘”式格局,而是从作战军事需要和南京地势走向结合而定。南京城南北距10公里,东西距5.67公里,呈不规则的葫芦型。总面积为43平方公里。
六、
从1366年到1386年,20万工匠用21年的时间,建成了举世无双的全长33.676公里的世界第一大城垣——南京城,现存长度为23.743公里。南京城墙高14~26米,城基底宽14米,上宽4~9米。外层墙上设有雉堞,共有13616个,并设有屯兵窝棚200多座,两外层为砖,中间填土,取土之处形成深濠(护城河)。
七、 周密的排水系统。
八、
明代城门。南京京城十三个城门可以用清朝吴敬梓记录的歌诀进行记忆:“三山聚宝连通济,洪武朝阳达太平,神策金川临钟阜,仪凤淮清到石城。”三山、聚宝、通济地处南京战略要冲,设门时为“一城三瓮”格式。
南京的明城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慧著称的军事防御设施。1988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中华门城堡前,让我们从里向外一一参观。
中华门
中华门城堡原名聚宝门,因为它正对着城南的聚宝山(今天的雨花台)而得名。城堡南北长129米,东西宽118米,占地16512平方米。1929年修中华路时在聚宝门城堡两侧开了中华左路、中华右路,因此改聚宝门中华门。
瓮城
中华门城堡由三个瓮城组成,呈“目”字形结构。8.5米高的内城墙将城堡内三座瓮城相连,三个瓮城依次排列。每道瓮城都有一门一闸。门是双扉包铁门,闸是木门外镶石板,号称“千斤闸”,现在城门洞两侧可以见到的从底到顶宽20厘米的石槽就是当年升降千斤闸的槽道。每道瓮城上正中原设有一个小城楼,楼内有升降千斤闸的绞盘车,现无存。站在瓮城内,瓮城一门一闸关闭,就可以将敌军困于“瓮”内。守城士兵可以凭借城墙居高临下进行攻击,然后将敌军歼灭在瓮城之内。如果第一道瓮城被攻破,还有第二道瓮城、第三道瓮城,因此,攻者难攻,守者易守,真可谓是固若金汤。
藏兵洞
我们现在站在第一道瓮城内,门洞两侧各有三个朝内开口的大洞,这就是藏兵洞。城堡两侧的登城马道下各有七个藏兵洞,第二层还有七个。这样,中华门城堡共有27个藏兵洞。这些藏兵洞平时贮存各种物资,战时可供士兵休息。
从两侧的马道我们登上中华门城堡的第二层。第二层的城基外观与第一层平齐无异,向内看则是一层。上开七个藏兵洞,中间的一个最大。
顶部平台
从两侧的马道继续走,可以到达第三层平台。明代时第三层上建有谯楼,七开间,五进深,屋顶为三层歇山重檐顶。原楼毁于清初,清中期复建的谯楼已无法与原楼相比。复建后的谯楼又毁于1937年日军轰炸南京的炮火之中。
中华门城堡我们即将参观完了,今天,南京古城的修复和清理工作正热火朝天地进行,六百多年的古城,正重新焕发出它青春的魅力。我们相信,不久,南京古城将登上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古城,不仅仅属于南京和中国,也是属于世界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
夫子庙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南京夫子庙旅游观光。
夫子庙地处城南秦淮河畔。秦淮河古名淮水,是南京的母亲河,是古老南京文化渊源之地。流经城内的内秦淮河全长10华里,故称“十里秦淮”。自六朝起这里便是居民商业集中地,为古都繁华地带。素有“六朝金粉地,十里秦淮河”之誉。
秦淮河畔,最著名的无疑是夫子庙,这一地区也以夫子庙统称。夫子庙又叫文庙,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庙宇,也是学宫所在地。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南京夫子庙始建于宋代景祐元年,是在东晋学宫的旧址上扩建而成。南京夫子庙采用前庙后学的布局。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夫子庙前的广场。
照壁
我们向南看,正南面是一堵红墙照壁,长达110米,为全国照壁之最。
泮池
照壁的北面就是石泮池,意思是“泮宫之池”。南京夫子庙前的泮池是利用天然河道内秦淮河而形成,半月形,南部为半圆。
文德桥
泮池的西侧有一座桥叫文德桥,因儒家提倡文章道德而得名,据说建桥的目的是锁住泮池的水以蓄文气。但文德桥真正的出名是因为有“半边月”的奇景。
“文德分月”,俗称“龙抬头”。
天下文枢坊
泮池的北面就是天下文枢坊。是一座钢筋水泥仿古牌楼。坊额青底金字“天下文枢坊”,意思指孔子是天下文章道德的中枢。
聚星亭
夫子庙前广场的西侧有一座六角亭,名叫聚星亭。取“群星毕集,人才荟萃”之意。这是过去进京赶考的学子聚会切磋心得的地方。
魁星阁
广场的东侧,临河边是魁星阁,又称文星阁、魁光阁,过去作为参加科举考试“夺魁”占首的象征。魁星阁三层六面,阁与长廊相接,是夫子庙的标志性建筑。阁内原供奉“魁星点斗”的塑像。
棂星门
正对着天下文枢坊的是棂星门,又称仪门,是皇帝祭孔用的专用门。棂星门六柱三门,石结构,是一座华表坊。
大成门
棂星门的后面就是大成门,又称戟门。因为孔子对中国文化做了“集大成”的工作,被追封为“大成至圣先师”,所以此门叫大成门。现在蓝底金字的“夫子庙”匾额为赵朴初所题。门前有一对汉白玉石狮。
大成门内是中心庙院,两侧有碑廊,中间有一条甬道直通大成殿钱的露台。甬两侧立着孔子十二门生中的八位门生的石像。
走过甬道就是丹墀,俗称露台,是古时祭祀孔子时举行乐舞的地方。露台的中央矗立着一个孔子青铜雕像,像高4.18米,重2.37吨,为全国之最。
大成殿
露台的尽头就是夫子庙的主殿——大成殿,是重檐歇山顶的仿古建筑。正面屋檐下海蓝色竖匾上有“大成殿”三字,比喻孔子集大成之意;孔子被封为“大成至圣师”。大成殿殿堂七开间,四周殿廊环立26根仿木圆柱;殿中央陈列有高6.5米,宽3.5米的国内最大的孔子画像。这画是王宏喜参照唐朝吴道子所画的孔子像,费时一年画成。画像前设供案,上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位”的牌位。供案两侧还有12位门生中的另4位,即孟子、孔汲、曾参、颜回,前面还陈列有琴、编钟等古代乐器。四周墙壁上悬挂了38幅反映孔子生平事迹的镶嵌壁画,称为“孔子圣迹图”。壁画由浙江乐清的匠师用黄金、珠宝等饰件雕成。画面采用中国古典全景式构图方式。体现了孔子"万世师表"的光辉典范形象。
大成殿后有著名的古碑:1、孔子问礼图碑2、集庆孔子庙碑3、封四氏碑4、封至圣夫人碑
学宫
孔庙的后面就是学宫。依例,学宫一般建在孔庙的后面,是本府的最高学堂。学生是通过院试的童生,进入学宫后称生员,民间称秀才。届满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新生进入学宫后,第一件事就是由地方官员率领拜谒孔庙,再到学宫正殿明德堂行拜师礼。逢十之日,由教授、学正在尊经阁讲授《四书》《五经》。学宫是由一组建筑群组成,有明德堂、尊经阁、青云楼、崇圣祠及敬一亭等,学宫门坊上书有“东南第一堂”。学宫院落内有左钟右鼓二亭,为习礼亭和仰圣亭。
明德堂是学宫的正堂,是张悬科举考试题名榜也是举行拜师礼仪及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地方。现在明德堂的匾额是后人模仿文天祥手迹写成,院内南房作为中国古代礼仪文化陈列馆。
尊经阁是一座三楹三层仿古建筑。上层用来寄藏明代国学《十三经》、《二十一史》等儒学经典,下层教谕讲授功课。现在的尊经阁已成为南京民俗工艺陈列馆。
此外学宫还有青云楼、崇圣祠,卫山及敬一亭等。
江南贡院
江南贡院,始建于宋乾道四年。它是当时建康府、县学考试的场所。明太祖朱元璋建都金陵,集乡试、会试于此,考生众多,不敷应用。明成祖永乐年间在此重新兴建,贡院始具规模。虽然后来成祖迁都北京,但此地仍为江南乡试所在地。清承明制,道光年间曾重新修建。同治时又重新扩建,范围居全国各省之冠。当时整个贡院为正方形,内有号舍20644间,是除北京外的第二大考场。现为科举考试博物馆,展出了100多幅反映我国科举制度的珍贵文献资料,图片,并按原样复建了40间号舍。
明清科举分四级进行:童试,录取称生员,俗称秀才。乡试,录取称举人。会试,录取为贡士。殿试,录取为进士
。一甲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江南贡院为乡试场所。乡试多于秋天举行,股又叫秋闱。
贡院前有一牌坊上书“江南贡院”四个大字。前有唐寅,吴敬梓,郑板桥等的像。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明远楼,明远楼是江南贡院的主体建筑。明远楼取意为“慎终追远,明德而归厚矣”。它本是贡院举行考试期间用来警戒和发号施令之所。号舍在明远楼东部和西部,为学子考试食宿的地方。号高六尺,深四尺,宽三尺,外墙八尺,号门高六尺。一个字号多大百间,少则六十间,皆南向。每号舍以砖墙相隔,墙上有两道砖缝,以便承板,白天为案,夜间为床。
过明远楼经过小院我们来到了正堂,这是古代主考官办公的地方,现在为科举考试的陈列馆。北房三间,陈列科考过程,文人资料还有精密的作弊工具等。
秦淮河两岸的徽派建筑,其特点是“粉墙黛瓦,高低错落’,‘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隔窗”。现秦淮河画舫已列入国家级专项旅游项目。夫子庙还是每年一度的“金陵灯会”的场所。夫子庙的小吃已成为国内四个小吃群之一:小吃“八绝”成为小吃的主力。
除此之外夫子庙还有乌衣巷,王谢故居,吴敬梓故居等景点,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夫子庙的讲解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铜装饰、铜雕塑、品牌铜门加盟代理联系方式>>>
关键词:铜雕塑
铜门及相关关键词在百度上的排名效果>>>
全国品牌艺术铜门 铜雕塑 铜装饰
铜装饰、铜雕塑、品牌铜门加盟代理联系方式>>>
关键词:铜雕塑
铜门及相关关键词在百度上的排名效果>>>
全国品牌艺术铜门 铜雕塑 铜装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