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钢筋混凝土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有:①
氯离子侵蚀,② 碳化,③ 冻害,④ 钢筋锈蚀,⑤ 碱骨料反应等。
1.2.1 氯离子侵蚀机理
水泥水化所形成的高碱性环境(pH≥12.6),使混凝土内的钢筋表面产生一层致密钝化膜。该钝化膜中包含有Si—O键,对钢筋有很强的保护作用,这正是混凝土中钢筋正常情况下不受腐蚀的主要原因。然而,钝化膜只有在高碱性环境中才是稳定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当pH<11.5时(临界值),钝化膜就开始不稳定;当pH<9.88时,钝化膜生成困难或已经生成的钝化膜逐渐破坏。氯离子进入混凝土中并到达钢筋表面,当它吸附于局部钝化膜时,可使该处的pH值迅速降低。有微观测试试验表明,氯离子的局部酸化作用,可使钢筋表面pH值降低到4以下,从而使钢筋钝化膜破坏,开始发生锈蚀。
1.2.2 碳化腐蚀机理
混凝土的碳化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气体与混凝土中的碱性氢氧化物相互作用的结果。二氧化碳气体和氯化氢、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一样,都能溶于水形成一种酸。但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的碳酸与其他绝大多数的酸(如盐酸、硝酸、硫酸等)不同,它不侵蚀混凝土的水泥石基体,而仅与混凝土微孔中的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碳酸钙,沉积于微孔的内壁上。由于氢氧化钙在微孔水溶液中过饱和,微孔中存在的氢氧化钙比溶入微孔的氢氧化钙多的多,因此当碳酸化反应开始后,微孔水溶液的pH值还能在12~13左右的正常水平维持一段时间。然而,随着微孔中氢氧化钙的消耗和生成的碳酸钙在水溶液中的沉淀,微孔中水溶液的pH值将会明显降低。当pH值降低到一定程度时,由于OH-离子浓度的降低,钝化膜开始分解,使得钢筋失去保护开始发生锈蚀。
1.2.3 冻融破坏机理
混凝土在饱水状态下因冻融循环产生的破坏作用称为冻融破坏,混凝土处于饱水状态和冻融循环交替作用是混凝土发生冻融破坏的必要条件。饱和状态(含水量达到91.7%的极限值)的混凝土受冻时,其毛细孔壁将同时承受静水压和渗透压两种压力。当这两种压力之和在某微小局部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混凝土就会在该局部产生新的微裂纹。在反复的冻融循环后,混凝土中的新旧微裂缝会逐渐互相贯通,其强度也逐渐降低,最后甚至完全丧失。在严寒地区的海洋环境和除冰盐环境中,盐的存在会加速混凝土结构的冻融破坏进程。
1.2.4 钢筋锈蚀机理
混凝土中的钢筋锈蚀属于电化学腐蚀,根据腐蚀电化学原理,混凝土中钢筋锈蚀的发生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在钢筋表面存在电位差,构成腐蚀电池;
(2)钢筋表面的钝化膜破坏,处于活化状态;
(3)在钢筋表面有腐蚀反应所需的水和溶解氧。
由于钢筋含有杂质及钢筋成分的不均匀性、周围混凝土提供的化学物理环境的不均匀性,都会使钢筋各部位的电极电位不同而形成腐蚀电池,因此,条件(1)总是满足的。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分很容易通过混凝土中贯通的孔隙与微裂缝进入到钢筋表面,以满足锈蚀反应所需的水和氧。钢筋处于活化状态的原因,一是氯离子侵蚀或混凝土中掺入过量氯盐,当钢筋表面氯离子浓度超过临界值,则使钢筋脱钝;二是混凝土碳化使保护层混凝土的pH值降低,从而破坏钢筋表面的钝化膜。
钢筋锈蚀是导致钢筋混凝土结构破坏的关键因素,混凝土中的钢筋一旦发生锈蚀,锈蚀产物是原体积的3~4倍,使钢筋周围混凝土受到膨胀压力,造成混凝土保护层出现顺筋裂缝,顺筋裂缝出现后,钢筋锈蚀进一步加剧,最终导致混凝土保护层的大片脱落,钢筋裸露,危及结构安全。
1.2.5 碱骨料反应机理
碱-骨料反应是指混凝土中的碱与具有碱活性的骨料间发生的膨胀性反应,分为碱-硅酸反应、碱-硅酸盐反应和碱-碳酸盐反应三种类型。这些反应会引起明显的混凝土体积膨胀与开裂,改变混凝土的微观结构,使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以及弹性模量等力学指标下降,严重影响结构的安全使用,而且反应一旦发生就很难阻止,更不易修补和挽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