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外出务工人员子女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不久前,华中师范大学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该调查由教师问卷、学生问卷和学生访谈三大部分组成。被调查教师总体上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儿童在一般印象、学习、品行、情绪与心理上比父母在家儿童的问题严重。学生问卷的结果显示:父母都出去打工、单亲外出打工和父母都在家这三类儿童在孤独、社交焦虑、学习适应上没有显著差异;在人际关系方面,父母都在家的儿童的人际关系显著好于单亲及双亲都外出打工的儿童;在自信心方面,父母双亲都在家的孩子的自信心显著高于单亲及双亲外出打工的孩子,而单亲外出打工的孩子的自信心显著高于双亲外出打工的孩子。综合问卷中开放式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都能够理解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并以此作为激励自己好好学习的动力。
凸显四大心理问题 不少被调查对象都认为外出务工者的子女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是突出,小学生表现尤其明显,女生比男生更严重。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情绪问题、交往问题、自卑心理、逆反心理。
绝大部分老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的心理上问题较大,其中有101人和61人表示基本同意和完全同意这一说法,分别占41.1%和24.8%,只有3人表示完全不同意,占1.2%,31人表示不太同意,占12.6%,另外有49人表示不确定,占19.9%。
人格发展不完善 46.4%的教师认为“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显得更自卑”;31.7%的教师对于“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和同学的关系较差”表示基本同意或完全同意。
一些平时就好动、调皮的学生因为父母外出,就自己“开笼放雀”,无人能管,变得大胆放肆,在教师和监护人管教的时候产生逆反心理。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尤其是父母双方外出后有一种失落心理,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愿和别人交往,性格上变得自卑、孤僻。这种心态在父母外出的女生身上有相当的代表性。
由于打工家庭孩子缺少家庭的亲情关怀,常年难与父母团圆(有的孩子甚至5—6年未见过父母),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与人格发展方面的问题。据访谈的班主任、任课教师反映,一般而言,父母均长期在外的孩子心理上大致有以下问题:柔弱无助、自卑闭琐、寂寞空虚、盲目反抗、逆反心理、对父母怨恨与情感隔膜。
最想对父母说什么
调查表明:50%的留守儿童能体谅父母的难处,认为父母辛辛苦苦主要是为了持家和供自己成长。并表示了对父母的关心,希望他们注意身体和人身安全,其中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将来一定要报答父母,报答的方式就是要好好学习,考大学或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可见,学习在留守儿童的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这部分学生中,中学生的比例大于小学生。近30%的学生,希望爸爸妈妈能回来,一家团聚。众多子女表示自己渴望得到情感的呵护和生活的照料,他们羡慕别人和睦的家庭,部分子女表示自己一人生活困难,压力太大。在这部分学生中,中学生所占比例大于小学生。
10%的学生表示,希望爸爸妈妈能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教育自己,不要只看重经济,忽略了对自己的教育;不要只追求成绩,无视自己其他方面的发展;不要只对自己斥责批评,而不予以支持鼓励。
另有10%的孩子表示内疚或者自责,认为自己成绩不好,对不起爸爸妈妈的辛劳,其中还有个别学生掺杂着对其他问题的忧虑:如爸爸妈妈的婚姻问题;爸爸妈妈离婚,又各自出去打工,热闹的家庭变冷清,孩子倍感孤独和无助。
理解父母并自觉学习
综合问卷中开放式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都能够理解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并以此作为激励自己好好学习的动力。调查中也了解到,有极少数孩子在父母出外打工后,变得更加坚强、自信、自理能力增强,把对父母的思念、感激变为学习的动力,学习自觉上进,表现良好。
调查发现,不同当事人的不同角度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评估是不一致的。从新闻报道反映的某些极端案例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学校校长和教师一般认为留守儿童有比较多的心理问题;从学生心理测验结果来看,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明显不如父母都在家的儿童,而在孤独感、社交焦虑和学习适应方面与其他儿童没有显著的差异。
这些情况表明,留守现象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深刻而复杂的。
“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的问题除了和年龄、性别密切相关外,和孩子与父母的亲密程度有关。越是和父母关系密切、感情交流丰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心理问题越是明显。
有关专家指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应当引起学校、教育部门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学校是儿童心理问题的第一责任人,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如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及时发现和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等。同时,还应以丰富多彩有益身心的活动引导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良好的教育留住学生的人和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