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正出现了抗氧化食品、SOD类食品、功能性食品、营养补助食品……的大浪潮。下面列出主要的几项。
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紊、类黄酮、小球藻、蜂蜡、蜂王浆、甲鱼精、DHA.卵磷脂、鱼腥草、纳豆、大酱汤、胚芽油、伞菌、多孔荤拇茸、大叶竹精华、滑子菇、芦荟,高丽参、蛋黄油、壳聚糖、螺旋藻、大蒜精华、灵芝、绞股蓝、蚬贝肝脏精华、姜黄、中药、多酚、EM-X、AHCC......
而且,上面提到的这些还似乎都各有各的道理。那么,让我们回到原点来考虑一下吧。
1.植物原本都是抗氧化物
过去,几百年或上千年树龄的大杉曾名噪一时。但是,无论是树木还是花草都是不会移动的植物,它们一直在默默接受着紫外线照射所带来的猛烈的活性氧的洗礼。虽然如此,它们到底是怎样历经几百上干年而活过来的呢?只能解释为它们自身具有处理活性氧的能力,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他们一定早就帖死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不管什么植物,它们体内本身都拥有抗氧化物,或者说植物本身就是抗氧化物。正因为植物本来是抗氧化物,而且种类不计其数,如果将它们分成A、B、C、D等一个一个来讨论的话,是非常愚蠢的。
2.脑血液关口的问题
不论多么优秀的抗氧化物,如果不能到达目标组织,就没有意义。特别是在生命代谢的最高中枢的脑组织里,有一个关口称作脑血液关口的,它对出入的物质进行严格的过关检查,分子量大的物质想通过关口,到达脑组织是很困难的。
那么,现在拿抗氧化物质的代表维生素C、维生紊E、胡萝卜素来例举说明。就分子量来说,维生紊C是176,维生素E是153,胡萝素是150。而与之相比,水(富氢水)的分子量是18,氢分子为2,氢原子为1,因此,不同之处显而易见。
3.抗氧化物产生二次活性氧的问题
抗氧化物有能产生二次活性氧,变为有害物质。
这个关于“活性氧消除机制”的全新理论被称为“XYZ理论”,是由原东北大学大学院农学研究科大久保一良教授提出的。那么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理论。
XYZ理论
万病之源在于活性氧。所以,只要通过“清道夫”——抗氧化剂将活性氧消除,就应该能够预防疾病.如果把活性氧表示为x,把各式各样的‘清道夫’表示为Y,只要单纯的将X和Y相结合就可以消除活性氧,这种老式的思考方法,我们姑且称作消除活性氧的“XY理论”。
但是,有一件重要事情必须得到证实。这就是,如果X真的被Y消除了,就必须验证这一点。因为X本来就具有高能态,在X被消除的时候,其高能量就会变成光(或热)能释放出来,而且这种现象是能够被验证的。也就是说,必须验证其发光现象这一结果。但是,在现实中却很少能够检验到这种发光现象。
这是因为,X只是处于和Y简单的结合状态,X并没有被消除。因此,X本身具有的高能量没有被释放出来。打个有趣的比方,当你看到他(X)和她(Y)只是拉拉手,你并不能断言他和她已经合为一体了。
不仅如此,实际上,Y通过与X的结合,产生二次活性氧,变成了新的有害物质。也就是说,Y变为具有更高能量的新的活性氧(有害物质),也可以说这时候Y反而变成有害物质。相反,如果在X和Y的结合反应中,让一种应该叫做催化剂的Z介入时,便可观察到X被消除了。
这种现象,作为发光现象通过CCD照相机在彩色显示器上以视觉方式可以得到验证。比如,在X(比如活性氧过氧化氢)上添加Y(茶多酚、茶叶中含有的清道夫)的时侯,看到X减少,但没有发光现象。
这时,虽说X减少了,但活性氧全体却没有减少,也就是说,X和Y只是结合在一起了而已,X并没有被消除。不仅如此,可以认为Y变成一种叫做活性茶多酚的新(反而有害)的二次活性氧。就是说,本来以为有良好效果而摄取的抗氧化物,反而可能引发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