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方法的四次较大演变
我国有数千年的饮茶史,人们的饮茶方法随着制茶技术和饮茶实践的发展进步,有过四次较大的演变。
第一个阶段:煎饮法
当我们的祖先还处在原始部落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常常食不果腹。当他们发现茶树的叶子无毒能食的时候,采食茶叶纯粹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不是去享受茶叶的色、香、味,所以还不能算饮茶。而当人们发现,茶不仅能祛热解渴,而且能兴奋精神、能医治多种疾病时,茶开始从食粮中分离出来。煎茶汁治病,是饮茶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里,茶是药。当时茶叶产量少,也常作为祭祀用品。
第二个阶段:羹饮法
从先秦至两汉,茶从药物转变为饮料。当时的饮用方法,正象郭璞在《尔雅》注中所说的那样:茶“可煮作羹饮”;也就是说,煮茶时,还要加粟米及调味的作料,煮做粥状。至唐代,还多用这种饮用方法。我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多在唐代接受饮茶的习惯,故他们至今仍习惯于在茶汁中加其他食品。
第三个阶段:研碎冲饮法
此法早在三国时代就已山现了,唐代开始流行,盛于宋。三国时代魏国的张揖在《广雅》中记载:“荆巴间茶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迹,捣未,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笔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这里说得很明确,当时采下的茶叶,要先制饼,饮时再捣未、冲沸水。这同今天饮砖茶的方法是一样的,应该说是冲饮法的“祖宗”。但这时以汤冲制的茶,仍要加“愈、姜、桔子”之类拌和,可以看出从羹饮法向冲饮法过渡的痕迹。唐代中叶以前,陆羽己明确反对在茶中加其他香调料,强调品茶应品茶的本味。说明当时的饮茶方法也正处在变革之中。纯用茶叶冲泡,被唐人称为“清茗”。饮过清茗,再咀嚼茶叶,细品其味,能获得极大的享受。宋人以饮冲泡(淹茶)的清茗为主,羹饮法除边远地之外,己很少见到。
第四个阶段:泡饮法
饮茶的第四个阶段,可叫做全叶冲泡法。此法始于唐代,盛行于明清以来。唐代发明蒸青制茶法,专采春天的嫩芽,经过蒸焙之后,制成散茶,饮用时用全叶冲泡。这是茶在饮用上又一进步。散茶品质极佳,饮之宜人,引起饮者的极大兴趣。为了辨别茶质的优劣,当时已形成了审评茶叶色香味的一整套方法。宋代研碎冲饮法和全叶冲泡法并存。至明代,制茶方法以制散茶为主,饮用方法也基本上以全叶冲泡为主。这同今天大多数人的饮茶方法是一样的。
目前开始的速溶茶、茶饮料等饮用方式也许正是新兴茶饮法的开端。
茶与生活(民谚)
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藏、蒙)
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藏、蒙)
藏人茶饱肚,汉人饭饱肚。(藏)
宁可三天无油盐,不可一日不喝茶。(藏)
茶叶两头尖,价格时时变。
茶是草,客是宝,得罪茶商不得了。
二两茶叶一斤盐,斤半茶叶有衣穿,改善生活在眼前;一斤茶叶十斤钢,四斤茶叶百斤粮,建设祖国富双强。
吃饭靠禾蔸,用钱靠茶蔸。(湖南湘潭)
茶是露水财,不肥自己来。
男耕田,女采茶,老婆婆带娃娃,不荒一丘田,不老一蔸茶。
清晨一杯茶,饿死卖药家。(广东)
年头三盅茶,客符药店材无交家。(福建福安)
东南路里水泡茶,城西两路罐茶,北路河里油炒茶。(陕西汉中地区略阳)
勤俭姑娘,鸡鸣起床,梳头洗面,先煮茶汤。(赣南客家)
早茶晚酒黎明亮。(深圳)
茶好客自来。(深圳)
好茶一杯,不用请医家。(广州)
茶逢知已千杯少,壶中共抛一片心。(指广州老茶客,一盅在手,互诉心曲)
妇水夫茶。(江西表陵)
君子之交淡如水,茶人之交醇如茶。
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平地人不离糍粑,高山人不离苦茶。(湖南江华)
客来敬茶。
一天三餐油茶汤,一餐不吃心里慌。(鄂西士家族、苗族自治州)
好茶敬上宾,次茶等常客。
客从远方来,多以茶相待。
清茶一杯,亲密无间。
宁可一日无油盐,不可一日无茶。
饭后一杯茶。
头苦二甜三回味。(云南白族三道茶)
茶区必产瓷,瓷区必饮茶,茶瓷共发展,(我国著名的陶瓷产地大多分布在茶区,例如景瓷周围的宁红、婺绿,越瓷的绍兴茶区,岳州窑瓷产君山银针,陶都宜兴附近产名茶碧螺春,祁门的瓷器和祁红都双双获巴拿马国际大奖,醴陵盛产绿茶和瓷器,南方瓷都佛山盛产红茶·········)
贵客进屋三杯茶。(侗族)
若要富,种茶树。(云南华坪县傈族、勐海县傣族)
萝卜就热茶,闲得大夫腿发麻。
不喝一碗擂茶,枉到桃花源。(湖南桃源)
古蔺罐儿茶好喝,麻辣鸡好吃。(四川、古蔺)
欧洲人喜欢喝红茶,非洲人喜欢喝绿茶,香港人喜欢普洱茶和
舒城茶,京津人喜欢花茶,上海人爱喝龙井茶。
若要山区富,茶园单产下工夫。(浙江)
若要富、种茶树,茶树是棵摇钱树。(云南凤庆)
跑面指导技术十年,收效不及承包一年。(云南凤庆茶区科技人员)
早晨三杯茶,郎中饿得爬。(湘西城步苗族,意为主人要敬客人四碗茶,四季平安)
喝别人烤的茶不过瘾。(彝族烤茶)
白天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江南一带茶馆)
无茶不成仪。
烟酒是亲家,烟茶是冤家。
返回上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