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面,抗精神病药物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疗效相对肯定的治疗方式。现有治疗可缓解许多症状,但还没有任何一种可以治愈,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会终身留某些症状只有不到1/5可彻底痊愈。急性期和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积极治疗有助于预防较差的结局,因此强调早期诊断干预的重要性。在维持治疗方面,依从性往往成为最大的障碍,国际上目前已有推荐长效针剂作为首选药物治疗方法的意见,主要是方便、不良反应少、依从性高。国内冉茂盛等(1993)也发现,农村社区中,抗精神病药长效制剂,特别是针剂较容易为患者及其家属所接受。家属感觉经济、简便,且疗效较好。
虽有一定的副作用,但经解释后一般能坚持治疗,因此建议在中国农村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中以多用长效制剂(针剂)为好。由于症状的严重性和迁延性、慢性化,精神分裂症具有高致残性,对患者、家庭及社会影响很大,消耗大量公共资源。精神分裂症如果能加以规范和持续的药物治疗和其他治疗,是能够减少和控制症状的,问题是有些患者认为治疗的帮助不大,或是由于药物不良反应或别的原因而过早地中断治疗;即使对于治疗有效的患者,疾病的持续带来的诸如丧失机会、病耻感、残留症状和药物不良反应仍然造成很多麻斌。
有人认为,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并不悲观。“众多的美国人和许多决策者都友有意识到,一系列针对特定精神障碍的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己经通过了临床对照试验的系统验证;这些研究表明,如同医学领域的其他疾病一样,精神障碍现在可以被准确地诊断和有效地治疗”(National
Advisory Mental HealthCouncil,
1993)。事实上,精神分裂症等一些重性精神障碍治疗的总体成功率均高于一些心血管疾病。
选择抗精神分裂症临床药物治疗方案时,应兼顾临床利益与风险的平衡。美国精神健康调查显示:医生和患者均重视整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改善,82%的患者认为全面治疗而不是仅仅控制精神症状对疾病康复更为重要;当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影响到生活质量时,69%的患者会中断治疗;大约40%的患者曾报告坚持服药最长时间少于1年;在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中,94%的医生认为糖尿病是最应关注的。
治疗中的常见问题有:依从性差、再住院率高、费用高、患者和家庭饱受痛苦;原因是长期治疗的质量低、依从性项目少;解决之道包括实施依从性项目、心理教育、“长效注射门诊”、对预防再住院财政激励等。精神分裂症全病程治疗理念的推广,有助于达到“4R”目标:有效控制症状(bring
about response)、防止复发(prevent relapse), Ij床痊愈(achieve remission)和恢复
社会功能(attain function recovery)。
认知行为治疗、康复训练则可在改善患者对症状的解释霖管理,提高患者社会功能,促进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回归社会方面作出贡献。可以看出,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目标已从单纯控制症状逐渐转变为不仅要控制症状,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社会功能等多重目标。相当多的患者存在儿童期的运动、协调障碍;青春期的格格不入、社交回避;直至精神症状的早期和急性发作等,因此,国内外治疗理念趋同,都主张入院前尽可能早地开展干预以改善疗效及预后,唯在操作层面,如何进行高危人群的早期干预,特别是药物干预又不引起伦理学争议,仍是一个不易解决的现实问题。特别是高危人群未必会发病。在不用药前提下定期门诊随访或许是一个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