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于阴阳” “调于四时”的养生原则。中医四时养生以“天人相应观”作为理论根据,而现代时间医学的实验研究也证明了四时养生的科学性。在衣着起居、精神调节上都要依照四时规律,顺应自然,保护自己,并懂得因势利导,这是养生的基本原则。
春季养生
《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春季是升发的季节,天气由寒转暖。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人体的组织器官也一样充满了活力。这时人应该有春天般的朝气,精神情绪要欢畅、轻松、愉快,早睡早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运动,如体操、跑步、太极拳、春游、散步等,以发布“生”气,注意运动应缓和,以适应春气,从而使肝气保持正常的升发、调畅。《黄帝内经》指出: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肝属木而主风,属于自然界的东方,旺于春季。所以春季养生不当、不注意调养,容易伤肝,肝伤则不能主疏泄,疏泄失常则影响人体的气血津液运行,郁久而发为消渴(即糖尿病)。
另外,春季又是气候多变的季节,尤其是初春,气候变化无常,常有寒流侵袭,气温骤升骤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讲“春捂秋冻”,所谓“春捂”,就是指春季不要过早地脱下冬天的厚衣,要逐渐地减去身上的衣物。这从春天的气候特点及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方面来说,是有科学道理的。春季是投资体质的最佳季节,春光明媚,春阳上升,自然界各种生物萌生发育,弃故从新。因此,春季养生要与这个充满活力的季节特点相适应,为一年的身体健康打好基础。
夏季养生
《黄帝内经》说: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夏季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季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十分旺盛。在炎热的夏季里,乏力、食欲缺乏、容易出汗、头晕、心烦、昏昏欲睡、中署、腹泻等症状常常困扰了很多人。所以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做到神清气和,切忌脾气火暴。因燥生热,要防止心火内生,心静则自然凉。炎夏的饮食应以清淡质软、易于消化为主,少:吃高脂厚味及辛辣食物,避免上火。多吃新鲜蔬菜瓜果,既可满足所需营养,又可预防中署。主食以稀为宜,如绿豆粥、莲子粥、荷叶粥等。.还可适当饮些清凉饮料,但冷饮要适度,不可偏嘻寒凉之品,否则会伤阳而损身。另外,吃些醋,既能生津开胃,又能有效预防胃肠道疾病。
居室宜清凉,应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宜将门窗紧闭,拉好窗帘。阴凉的环境,会使人心静神安。夏季作息,由于白昼较其他季节长,适宜晚睡早起,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经过一上午的学习和工作后,可能有疲劳之感,需要午休做适当的补偿,尤其是老年人,更需要中午休息一下。午睡的时间不宜太长,最好在一小时以内。午睡时不要在有穿堂风经过的地方睡,不要伏在桌子上睡,以免压迫胸部,影响呼吸。午睡时最好脱掉外衣,并在腹部盖上毛巾被,以免腹部受寒。另外,饭后不要立即躺卧,应稍稍活动一下,以利于饮食消化。
中医认为阴阳互为根本,互相化生。夏季是一年当中阳气最旺的时节,若养生不利,损伤了人体的
阳气,日久必会祸及其阴,导致阴阳俱虚,使五脏柔弱,导致消渴病的发生。
秋季养生
《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是说秋季天地阳气日衰,阴寒日生,.景物萧条,养生亦应随之。秋气内应于肺,情绪容易抑郁。秋季的起居亦应随阳气的收敛重新调整睡眠、着装。人应意念清静,安宁开朗。由于夜长白天短,最好是能早些起床,做一些健身活动,这对健康十分有益。
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尤其深秋之时,草叶枯落,花木凋零,一些人心中常会因此产生凄凉、垂暮之感一院郁、烦躁等情绪变化。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言。这时,人们应该保持神志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精神受到刺激,会导致机体正常平衡紊乱,易患疾病。心情开朗,使精神处于常乐之境,才能有助于健康。
秋属肺金,主收。酸味收敛故补肺,辛味发散故泻肺。秋天宜收敛不宜宣散。所以,要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一些酸味甘润的果蔬。秋天气候干燥,常会使人的皮肤和口角干裂,皱纹增多,口干咽燥。还可见毛发脱落增多,有些人会时常发生便秘的情况。这时应注意保持室内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要适当多吃水果和补充水分。秋令气温多变,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应多备几件秋装,如夹衣、春秋衫、绒衣、薄毛衣等。
在中医理论当中,肺属金,旺于秋季。而秋季的气候多燥,燥邪易伤肺脏,肺脏被伤,不能通调水道,致使人体津液的输布代谢异常,从而发生消渴之病。
冬季养生
《黄帝内经》说: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是说冬季阳气潜伏,生机藏于里。养生的要旨是要使人体的阳气潜藏于内,不要使其外泄。由于冬季气候寒冷,自然界的植物将其自身的精华储藏于根部,有些动物也进入了冬眠,待开春阳气升发之时再将其能量释放于地表之外。古人观察到这种现象,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认为人类在冬季也应该加厚衣被,深居室内而不出,以使机体的阳气潜藏而不泻于外,如此方保身安。
冬季锻炼不宜起得过早,最好在日出之后。冬季清晨地面上的空气污染严重,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因夜间温度下降而沉降于地表,只有待太阳出来,地表温度升高后,有害气体才能向高空散去。特别是冬季的清晨常常有雾,雾天不仅给交通造成不便,也能损害人体的健康,自古就有“秋冬毒雾杀人刀”之说。如果冬季的清晨在雾天锻炼,随着运动量的增加,人的呼吸势必加深、加快,自然就会更多地吸入雾气中的有害物质,所以关于冬季的起居“必待日光”的古训是非常有道理的。
冬季虽然说天寒地冻,应该“去寒就温”,但是生命在于运动,尽管天气寒冷,也应该坚持做一些适量的运动。俗话说:
“冬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冬季适当地参与室外活动,使身体得到锻炼,可使心脏的功能增强,呼吸加深加快,体内的新陈代谢效率提高,身体产生的热量增加,有益于身体健康。:但是,j冬天的运动量严格地讲应该以不出汗为宜,即使出汗,也应该是微微汗出,正如《黄帝内经》所讲到的,冬季养生要“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意思就是讲冬季不要使身体出汗,以免扰动体内的阳气,使其通过皮肤耗散,目的就是要防止阳气外泄,使阳气顺应冬时而潜藏。因此冬季可选择一些节奏较慢、强度较小的运动项目,比如太极拳、瑜伽等,这样不仅可以避寒取暖,而且还能使经、气、血、脉活动旺盛,从而使精、气、神达到增强和内收的目的。
冬季气候寒冷,人们为了御寒保暧,会食用一些具有温热性质的食物,以帮助阳气抵御寒冷的气候。温热性质的食物有糯米、高梁米、栗子、大枣、核桃仁、杏仁、韭菜、小茴香、香菜、山药、生姜、葱、大蒜、桂圆、荔枝、木瓜、鳝鱼、虾、海参、羊肉、狗肉、鹿肉、肉桂、丁香、花椒等。但切记不可太过,祖国医学认为:
“生病起于过用”,再好的食品,吃多了也会导致身体出现或大或小的问题。此外为了防止冬天干燥,也可适当地吃一些凉性的食物,如萝卜、梨等。
冬季养生的要点在于“藏”,如果冬季养生不利,就会伤肾。肾内藏元阴元阳,是一身阴阳的根本。如果冬季时节没有做到使阳气潜藏而施泄于外,其最终的结局必然是阴阳失衡,百病丛生,自然也会产生糖尿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