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童读经能否理解?
2、这么难的文章孩子能记住吗?
3、有没有必要让孩子去理解?
4、孩子没有兴趣不肯读怎么办?
5、为什么要读《弟子规》、《大学》?
6、孩子这么小怎么教?
7、先读简单的还是先读深奥的?
8、父母的坚持很重要
9、读了这些书,高考又不考,怎么办?
10、为什么说一定要“指读”,孩子不认识字能指读吗?
王财贵教授的话
1、儿童读经能否理解?
很多家长最大的疑虑就是“这书这么难,孩子能理解吗”,这是家长理念未通所致。儿童读经,并不需要他现在就去理解,而是利用他记忆的黄金时期,先将文章熟记于心。通常大人教孩子古文,总喜欢去给他讲解,比如教古诗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白话文意思,孩子可能过几天了都还记得这句话的意思,但是他是连解释一起背下来的,为什么不让他多读一些原文呢?等他有一定的生活经历或阅读积累以后,很多句子他自然能理解,而且理解得更深刻。
有些家长以为自己现在不理解的,孩子以后肯定也不理解。所以不敢让孩子读《大学》《论语》,只让他读一些简单的诗词。那么孩子的思想怎么可能超越父辈呢?怎么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呢?现在让他读《大学》,以后“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生财有大道”“修身齐家”的道理自然伴随指引他一生。
边读边讲解的方式,刚开始孩子感兴趣会记住一些,但是量一旦累积起来,孩子就未必承受得了,这就是为什么初中生没有几个不是害怕文言文,痛恨文言文的,因为所谓的“理解文言文”要具体到一句话的意思,一个字的意思,还有形容词用法、意动用法、通假字等等,已经根本感受不到古文的韵律美感和内涵的博大精深了。但是现在儿童接触经典,只需要多读,潜移默化到内心意识里面,不但以后学文言古文毫不吃力,对于白话文的学习、习练文章也大有裨益。
[另:个人认为孩子还不能理解,也不需要理解。给4岁的孩子听一首英文歌曲,多听几遍,孩子便能一个字不错的唱下来。他理解吗?一个字都理解不了,但是能背能唱。这是孩子的天性:13岁以前,记忆力甚强,理解力还比较薄弱。幼年的时候就该是孩子背诵积累的时候,不给他读书,他就背电视广告、背台词,唱《两只老虎》,或跟成人唱“单恋、相思”的情歌——虽然他也不理解。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所以从小只背广告词的跟从小背经典的孩子的差别越大越明显。]
2、这么难的文章孩子能记住吗?
难不难的问题,不要拿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认知。不少家长都认可教孩子唐诗或者《三字经》。孩子读“人之初,性本善”不一定就觉得简单,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子曰:学而时习之”也不一定难。小时候有读就有,没读就没有。
我觉得读《三字经》不如读《弟子规》,虽然都是三字一句的,但是《弟子规》更重于个人的德行的引导,读《弟子规》可以引导孩子从小学会做人。根据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国学班往往是两部经典同时教的,比如《弟子规》和《大学》,那些幼小的孩子并不会因为《大学》比《弟子规》深奥而不喜欢,相反,他们经常说:“老师,我们该读《大学》了吧”,因为《大学》《孟子》等经典其实都是韵律优美的篇章,而且《大学》也比《弟子规》背诵得更快。
3、有没有必要让孩子去理解?
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因为就目前中国人状况而言,大人没有几个能理解古文的。自己不懂怎么让孩子理解呢?跟孩子讲解古文,讲深了,他听不懂,因为他没有一定的生活阅历。有些孩子似乎会记得一些解释,那是因为他是连解释也是用背的。一首短诗的解释也许还可以背下来,如果要将1754字的《大学》的注释本(36万字)背下来却是不可能的。把背释本的功夫拿来多读几部经典,岂不将受益更深。而且现在的解释都是“一家之词”,如果现在将片面的、粗浅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告诉孩子,岂不是限制孩子的思考空间,甚至误导孩子吗?现在只要读,不用讲解,长大后随着生活阅历和阅读的积累孩子会慢慢理解的。
读经不是语文课,也不是文言课,否则就像学校学文言文的“怪圈”一样,学生学了文言文就怕文言文,考了文言文就恨文言文,因为学校的古文教学正是具体解释到每一句话,每个字、词,还有“通假假借”“意动用法”“倒装句”等,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感受不到诵读经典的那种快乐,也没有偶解一句古语寓意时智慧顿开的喜悦。如果自幼习诵经典,那么将来中学的文言解析课,就是他如鱼得水的地方,不但文言学得有趣,一般的白话文也理解得更深。幼时读经不求甚解,反而受益更深。
4、孩子没有兴趣不肯读怎么办?
个人认为不是兴趣问题。兴趣是因“成就感”而起。当他记住后,大人立即给予鼓励,兴趣自然形成。现在电视、电脑、动画的普及了,孩子都跟着大人看电视,不喜欢看纯文字的读物,所以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在下降。阅读能力差的人,理解力一定不强,而各科目的学习要获得好成绩,除了凭借良好的记忆力,其阅读理解能力也是极为重要的。读经,正是培养良好记忆力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最佳途径。
有些“学习”是没得商量的:孩子对数学应用题不感兴趣,对英语也不感“兴趣”,但是他必须要学。如果家长对于孩子读经一事能做到“其他都可以商量,唯读经不可商量”,孩子读了三五次习惯了,也就能深入下去了。
兴趣是靠引导的: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喜欢写毛笔字、画画,就喜欢围棋象棋。孩子为什么没有兴趣读经典,因为文化已经断层80多年了,现在当父母的幼年时大多数也没有读过经典,更难得有读书的习惯。只要父母静下心来,每天至少读半小时书,每次都叫孩子一起来读,刚开始有些比较倔的孩子不愿意也就不强求,但父母要坚持读下来,(千万不要发脾气)……这样坚持一周下来,你的孩子是一定开始愿意跟着读了,哪怕他只跟读了5分钟、10分钟,大人适当的表扬、肯定他,让他有成就感,慢慢地孩子就被你“哄”进文化的海洋了。
有责任心的家长:“孩子,你陪我读吧。”比“孩子,你给我去读书!”来得更有效!
[学生心得:小时候外公教我用日语数数,其实是最无聊的东西,可我还是喜欢。当时连汉语数数都数不好,可是用日语数也一样。不信现在各位家长用日语数数试试,就知道多么枯燥了,没有几个月也弄不明白。但是小孩子的想法很单纯,只要你念,他就跟着读,后来也就记住了。]
5、为什么要读《弟子规》、《大学》?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有好的人缘,希望自己孩子都能孝顺懂事。但是与其天天教导孩子“这个要这样做,那个不能那样做”,重复唠叨引起孩子反感,还不如让孩子读教人“出门在家、待人接物、求学做事”的礼仪规范——《弟子规》,俗话说“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教孩子一事怎么做,还不如教孩子一世怎么处。有亲子共读的家庭,因为有了共同的行为准则作语言基础,亲子沟通也不容易出现问题。
“四书”之《大学》,孙中山先生称之曰:“中国政治哲学,谓其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其三纲领、八条目,对人生的目的以及达到此目的的步骤、方法,条理分明,阐述无遗。”让孩子首先读《大学》的目的在于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他从小就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
6、孩子这么小怎么教?
其实越小的孩子越好教,刚会说话甚至不会说话的最好。因为他们还没有资本挑剔呢。“小朋友跟我读”他就跟你读,但是“大人跟我读”他就不跟你读,因为他有思想了。孩子越大了越有自己思想,有时候他们不听话就不好办了。对于听话的孩子,教他读《四书》是最好的选择了。
现在陪孩子读两年经典,以后就不用太为孩子的学习操心。经常有家长陪在孩子身边,吃力的指导他组词、造句、作文,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做父母的却不知道,自己的这份操心能坚持到什么时候:孩子到了初中、高中你还有办法,还有能力去指导他吗?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教孩子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读经,就是教育长远战略规划中最基础最重要的一步。读经将使孩子掌握高度的语文,有一定阅读积累,肚子里面有墨水,理解能力就强,自然更容易写出优美的文章,组词、造句更不在话下。
7、先读简单的还是先读深奥的?
既然无所谓理解,无关乎长短,对于孩子来说就没有简单或深奥的区别。这只是成人的认识而已。即使如此,也不必“先简后繁,先易后难”。儿歌最简单,小猫小狗的故事最简单,那么要先学儿歌吗?不能,这样就耽误孩子了。当然《三字经》是很好的开端。读《三字经》的孩子比未受过教育的孩子好的多。但是我依然建议把《三字经》、《百家姓》跳过去,直接读四书五经。一个孩子把《大学》《论语》读完了,《三字经》、《百家姓》、甚至唐诗、宋词他自己感兴趣了,以后自己就可以读了。
8、父母的坚持很重要
读经开展的过程中,最大的阻力不是孩子,是大人。刚刚接触读经的家长持怀疑甚至反对的意见,待静下心来客观全面了解读经教育的理念,或者看到别人孩子的成长情况以后,往往是抱着让孩子试试看的心理。不能所有的事情都依照孩子的兴趣,必须树立一种威信,让孩子听话的威信。另外因为大人读《论语》读不懂,甚至念不顺,认为太饶口,不好学,自己先没兴趣了,就觉得孩子怎么会有兴趣。正所谓:古人好读书,不求甚解;今人不读书,好求甚解!所以最大的阻力在大人。其实如果家长也将自己的心态降到孩子一样的年龄,不求甚解地先读它十遍八遍,反而能体会到经典的妙处。
9、读了这些书,高考又不考,怎么办?
读的经典,虽然未必进入考卷中,但只要在十三岁以前读完四书五经或者其中三两部经典,对于以后的学习一定大有帮助。学习成绩优异并且稳定的人,一定都要有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文字基础,这不是靠几本学校教材就可以完成的。十三岁,大概上初中后,他们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喜欢学什么就学什么,有了经典书籍作基础,孩子不会太离谱了。如果孩子以后依然有兴趣,唐宋八大家,程朱理学等等,太多可以学了,不过那都是自学,我们没办法教了。如果不喜欢学文,学理也可以了,因为理科需要的理解力、记忆力他都在读经时得到锻炼了。
不少人对04年厦门高考的高考状元和作文满分者印象犹深,前者通读了《资治通鉴》,后者是原双十中学的程微子,平时喜欢研读古文经典,获同学赠号“程夫子”。幼儿园只教他儿歌,小学只给他读童话,中学拼命看“作文选”,家长这种教育目光太短也太急功近利了。幼年读经典,绝对是只赚不赔的!^_^
那些上清华、北大的,除了理解力强以外,记忆力也是锻炼得非凡的。我们都知道成人记忆力不如儿时,不让他背背书锻炼锻炼,恐怕将来也只有叹气而已了。[如今高考古诗文分数比重愈大,古诗文2007年、2008年高考语文卷涉及古诗文内容共有41分;试想如果自幼有古文基础,不但学习理解记忆能力强,到高中了语文就一定更省力,省时,那么自然有更多时间可以花在其他科目上;数理化岂不是建立在文字的理解上,历史等当善记忆;趁早读经吧]。
10、为什么说一定要“指读”,孩子不认识字能指读吗?
指读是早期读书过程中良好的识字方法。这主要是针对4—8岁的孩子来说的,他们还不认识字,或者刚开始识字不久,指读跟不指读,效果差别很大。指读过程中,可以建立文字跟语音“一一对应”的关系,即使是不认识字的孩子,只要曾经带他指读过三五次,他就一定能掌握指读的规律:汉字是一字一音的。在指读的过程中不但可以让孩子整体认读大量文字,还可以逐步培养孩子的专注的精神。幼儿园的孩子一律要求指读;上了小学的孩子,如果能熟练指读了,让他看读就可以了。
王财贵教授的话:
“文言文难学吗?白话文好学吗?其实白话文也不见得好学,文言文也不见得难学,学习语文的唯一妙方.就是‘多接触’,‘多熟悉’。古人五、六岁入学便也读文言文,经过三五年,便一辈子可读可写文言文,甚至比现代学白话文还显得容易。并非文言文真容易学,而是古人教学之方法比较有效的缘故。古人教学所以比较有效,有两个原因,第一:古人所用以教学的书籍,是经过选择的最有价值的书。即所谓‘经典’,读熟了‘经典’之作,其它的书,自不在话下。第二:古人注重背诵教学。‘背诵’是‘多接触’,‘多熟悉’的落实教法,而且‘记忆’力的发展是儿童成长的标志,‘背诵’是儿童的专长。有现在足够的‘记忆’才有他日丰富多变的理解;有儿童深刻的‘死背’才有成年源源不绝的活用。不给儿童背诵,等于浪费他的时光,遏止他的成长。
|